滕州非遗松枝鸟:传统工艺的灵动之美

2025-08-20 15:49:4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滕州,有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松枝鸟,它以其精巧的制作工艺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松枝鸟起源于滕州市界河镇西西曹村。传说它是鲁班的不经意之作。鲁班在放飞木鸢归来途中,看到孩子们嚼食高粱秸,受到启发,用秫秸制作了小鸟骨架,又用棉絮和羽毛装饰,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便诞生了。后来人们将小鸟捆扎在松枝上,松枝鸟由此流传开来。不过,到清末民初,松枝鸟制作手艺失传,多数人只闻其名,未见其形。1926年,外出闯关东的西西曹村村民王德益带回松枝鸟,家乡老人认出这就是传说中的物件。当时家徒四壁的王德益受此启发,开始尝试制作。经过反复摸索,他成功复刻松枝鸟,且销路颇佳,从此以此为业。同村人纷纷效仿,制作松枝鸟的手艺迅速传遍全村,西西曹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松枝鸟制作专业村。

  制作松枝鸟的原料常见且成本低廉,包括高粱秸、新旧棉花、面粉、水鸭毛、鸡毛、山鸡毛、细铁丝及五色颜料,制作工具有剪子、小刀、鸟扦子、小刷子和毛笔。但其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大小工序十几道,缺一不可。第一道工序是搭架子,将高粱秸剥去外皮留瓤,用外皮削成皮签子,把切成段状的秫秸瓤插接成小鸟骨架,并插上鸟嘴。第二道工序是包肚或包头,把旧棉花撕扯成绒状裹在小鸟架子上,再用纯白精棉裹外层,小鸟的形状便初步呈现。第三道工序是刷糊,也就是挂浆,完成后拿到室外晾干,此时蓬松的棉绒外层会形成一层较硬的外皮。第四道工序最为精细,要印鸟眼、画鸟嘴、备翅子。松枝鸟规格分为一鸟、二鸟、三鸟、四鸟、五鸟,五鸟最大如鸽子,一鸟最小如蝈蝈。所用羽毛不同决定其等级,山鸡毛最佳,水鸭毛次之,鸡毛最次。山鸡毛颜色鲜艳逼真,水鸭毛层次细腻、色泽柔和、手感温滑,因此不同等级的松枝鸟价位也有所差异。

  松枝鸟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间喜庆色彩。其造型多为人们喜爱的喜鹊、画眉等,取“吉祥、喜庆”之意,松枝则代表“长青”“长久”。过去,每逢年节,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手持一枝松枝鸟沿街玩耍,或是插在家里做摆设,都能为节日增添几分喜气。曾经,制作松枝鸟是西西曹村主要的家庭副业,产品远销上海、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松枝鸟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近年来,由于其价格较低,从事制作的人越来越少,目前西西曹村仅有寥寥几户仍在坚持,且大多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为了让这一非遗技艺得以传承,松枝鸟的传承人唐来华,虽已年过半百,却依旧每天坚持制作松枝鸟。她还积极参加各类展会,让更多人了解松枝鸟;参与编写《松枝鸟》校本课程,并受邀到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中传播松枝鸟制作技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当地一些学校也将松枝鸟制作列为“校本课程”,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滕州松枝鸟,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的非遗项目,宛如一颗明珠,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滕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情感的寄托。在新时代,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并参与到松枝鸟的传承与保护中来,让这只灵动的小鸟,继续在传统文化的天空中翱翔。(陈晨)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