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菜煎饼:街头巷尾的烟火至味
在滕州的街头巷尾,无论是车水马龙的主干道旁,还是静谧幽深的老巷子里,总能看到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菜煎饼摊。那简易的铁皮推车支着一块铁板,摊主围着围裙忙碌不停,铁板上滋滋作响的煎饼,裹挟着各色蔬菜的清香,混杂着鸡蛋与面粉的焦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味道记忆。作为枣庄滕州的传统名吃,菜煎饼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意义,不仅是当地人早餐、午餐的常客,更是无数游子心中,那抹无论走多远都牵挂的家乡味。
追溯滕州菜煎饼的历史,虽无确凿史料记载其具体的起源年代,但它就像一棵深深扎根的老树,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肌理。相传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勤劳节俭的滕州人舍不得浪费一点食材,便将家中吃剩的白菜叶、萝卜丝等蔬菜切碎,与少量面粉混合调成糊糊,在自家的鏊子上烙制成饼,既填饱了肚子,又避免了浪费,这便是菜煎饼最原始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菜煎饼的制作工艺也在一代代人的摸索中不断改良,食材的选择愈发丰富多样,从最初简单的几种蔬菜,到如今的十几种乃至更多,菜煎饼也逐渐从寻常百姓家的家常吃食,演变为风靡一方的特色小吃,成为滕州饮食文化中一张鲜活而亮眼的名片。
制作滕州菜煎饼,食材的选择与搭配可谓暗藏门道,每一步都凝聚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面糊的调制是基础,通常由小米面、玉米面或小麦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讲究稀稠适中,太稠则烙出的煎饼过硬,太稀则难以成型,只有恰到好处,烙出的煎饼才会外酥里软,还带着谷物本身特有的清香。蔬菜的种类更是包罗万象,应季的新鲜蔬菜是首选,白菜的清甜、韭菜的辛香、菠菜的柔嫩、胡萝卜的微甜、土豆的绵密、粉条的爽滑、豆腐的醇厚…… 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可根据个人喜好随意组合,少则三四样,多则十余种,充分体现了 “万物皆可卷” 的民间智慧。此外,鸡蛋、火腿肠、虾皮等辅料的加入,更是为煎饼的口感锦上添花,让每一口都层次丰富。
摊制过程则是一场与火候的巧妙博弈,考验着摊主的经验与技巧。摊主先在烧热的铁板上刷上一层薄薄的油,油花瞬间在铁板上跳跃,随后舀一勺调好的面糊,手腕轻转,轻快地摊开,面糊在铁板上迅速蔓延,形成一个圆形。待底面凝固成微焦的金黄,磕入一颗新鲜的鸡蛋,用铲子快速搅散,让蛋液均匀地铺满煎饼表面,与煎饼完美融合在一起。随后灵巧地翻面,煎饼的另一面也逐渐染上诱人的色泽,此时铺上提前切碎并精心调味的蔬菜馅料,馅料堆得像小山一样,再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鲜嫩的香菜提香,盖上另一张刚烙好的煎饼,用铲子反复翻转按压,使蔬菜在高温下受热均匀,水分慢慢蒸发,香味在升腾的热气中渐渐释放出来,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垂涎欲滴。最后淋上特制的辣椒油或甜面酱,将煎饼对折成半月形,用铲子切成整齐的小块,装入纸袋中。递到食客手中时,还带着铁板的余温,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脆内软,蔬菜的清爽与酱料的浓郁在口中交织碰撞,那独特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在滕州,菜煎饼不仅是果腹的食物,更承载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清晨,天刚蒙蒙亮,菜煎饼摊就已经支了起来,上班族们行色匆匆,买下一份热气腾腾的菜煎饼,边走边吃,那温暖的味道为他们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午后,学校放学,学生们三三两两地围在摊前,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要加什么蔬菜,享受着这片刻的悠闲与美味;傍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归家途中,总会捎上一份菜煎饼,为餐桌添一道简便又美味的辅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平凡的美味。无论是装修精致的高档餐厅,还是朴实无华的市井小摊,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价格亲民,味道地道,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成为滕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滕州菜煎饼的名气渐长,它早已走出家乡的怀抱,在全国各地的小吃街占据一席之地,让更多人品尝到了这份来自滕州的美味。但对于滕州人来说,最地道的味道始终藏在街角那熟悉的摊位里,藏在摊主熟练的翻铲动作中,藏在升腾的热气与扑鼻的香气里。这道看似普通的小吃,用最朴素的食材和最家常的做法,诠释着滕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也成为这座城市最温暖、最动人的味觉符号,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滕州人的心中。(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