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农大理信学子东营实践感悟——十四年深耕盐碱地:一位计算机毕业生的“麦田答卷”
为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2025年7月22日,青岛农业大学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湿地守护,生态河口”——赴东营湿地实践服务团深入黄河三角洲地区,实地探寻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
实践团首站前往邦全梯度盐碱地试验示范基地,重点考察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现代农业技术的融合成果。在讲解员杨宗堂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实地察看作物在不同盐碱梯度下的生长状况,走访重度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试验区,参观青岛农业大学青麦试验田。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实践团深刻认识到盐碱地并非“废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化害为利,实现有效利用。
实践团成员了解重度盐碱地改良方案
实践团成员在与讲解员杨宗堂深入交谈后,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所有人倍感亲切:这位带领我们了解学习田间地头的讲解员竟与实践团成员一样,大学就读于计算机专业,而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杨宗堂,早已用一个个脚印,拉近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距离。
2011年从青岛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杨宗堂做出了一个让同龄人意外的选择——放弃大厂邀约,带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扎根在了东营盐碱地这片被称为“不毛之地”的土地。
实践团成员与杨宗堂深入交流
山东东营存在大片盐碱地,这类土地因含盐量高,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如今十四年过去,曾经让当地人唉声叹气的盐碱地,在他的坚守下焕发新生。通过轮耕制度与生物整治技术的结合,当地盐碱地的含盐量从 5.6‰降至 4.2‰,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小麦产量从最初的每亩 100 公斤提高到现在的每亩 500 公斤。这片曾经的“废地”,正逐步变成守护民生的“齐鲁粮仓”。
进一步地了解过后,杨宗堂的故事在实践团成员心中激荡起强烈共鸣。相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奋斗路径,却在“智慧兴农”的蓝图下殊途同归。实践团成员表示一定会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智慧兴农,实现农业强国,强农有我的伟大抱负。
实践团成员在与杨宗堂交谈中,他耐心的劝导同学说道:“躬身实践并不像书里说的那样轻松,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绝对不能只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要自己去亲身经历,用心体会才能有所收获,坚决反对面子工作,踏踏实实做实事。”
杨宗堂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理想主义在现实中扎根的范本。他用十四年的光阴证明,青春的价值从不在选择的“热门”与“冷门”;最宏伟的工程,莫过于将荒芜变为沃土。当盐白让位于金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便在这片粮仓里熠熠生辉,也召唤着更多青年,以己所学,兑现“强农有我”的铿锵承诺。(宋俪佳 陈若斐)
实践团与杨宗堂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