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子于革命老区探寻沂蒙精神红色内核
7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沂”路向党,“廿”续光荣实践团踏上齐鲁大地,以“红色基因传承与新时代青年担当”为主题,深入临沂市开展社会实践。从千年文脉的浸润到红色圣地的洗礼,从商贸名城的崛起再到巾帼丰碑的启示,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历史,以心灵感悟精神,在沂蒙大地上书写了一曲青春与信仰的交响诗。
千年文脉铸精神,墨香竹简启新思
实践团首站探访王羲之故居,在书法碑刻长廊中亲身体验文化与艺术气息。实践团成员驻足于《兰亭序》的摹本前,颜筋柳骨的雄浑与二王书风的飘逸,让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文以载道”的力量。
在银雀山竹简汉墓博物馆,实践团近距离触摸到1972年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痕迹。“汉墓中沉睡的竹简凝聚着兵法的智慧,让我了解到琅琊历史的厚重。”成员周润琦说。
实践团成员参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王奕彭 刘一默 供图
商城蝶变展宏图,规划引领向未来
临沂的蜕变,是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生动注脚。在临沂商城展览馆,实践团通过观览历史图片与实物史料,见证了这座城市从“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到“物流天下”的跨越。
于规划展览馆,实践团则凭借3D模型与影片等科技手段展望未来,窥见步行街的繁华,体会着“商城之都”的商业活力。从汉唐军事重镇到现代商贸中心,临沂的发展轨迹印证了“保护生态与传承并重”的理念,成员们体会着历史厚重与现代进步的交织,感悟沂蒙精神中“团结协作、创新奋进”的核心价值。
实践团成员参观临沂商城展览馆。 王奕彭 刘一默 供图
座谈共话传承路,青春实践谱新篇
兰山区团委座谈会上,兰山区团委启动的“青年小店”计划引起实践团关注。该计划通过创业指导、资源整合,助力青年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创业浪潮中青年担负着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青年店主王浩的话掷地有声:“我要把沂蒙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做出有温度的文创产品。”
来到市委宣传部,成员们通过座谈会从研究、教育、宣传、融合四方面系统了解到沂蒙精神的传承路径。
实践团成员与朱有芹老人交流。 王奕彭 刘一默 供图
革命丰碑铸英魂,影视重现鱼水情
英雄孟良崮,英雄永不朽。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成员们触摸着弹痕墙壁,了解华东野战军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英雄事迹。青山埋忠骨,精神励千秋。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内,一篇篇战争史诗、一幅幅抗战悲歌彰显着山东人民坚决抗日的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忠诚奉献的解放军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奋斗。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的沉浸式演出《重走支前路》,让历史变得鲜活,让成员们的身影重回过去。崎岖古道上,独轮车碾过历史的辙印,炮火硝烟中军民携手奔走的身影,让“鱼水情深”四个字刻入人心。
巾帼丰碑照千秋,红嫂精神启新程
“沂蒙红嫂”群体是沂蒙精神最鲜活的载体。在沂蒙红嫂纪念馆,成员们触摸沂蒙根据地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难忘历史。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伤员,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86名革命后代,李桂芳率众以肩作桥支撑部队过河……这些平凡女性的非凡壮举,诠释了红嫂精神的深刻内涵。
“于爱梅老师的动情讲述,让水乳交融的军民深情变得滚烫而具像,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与信仰的双重洗礼。”实践团成员柯沛锜站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前说到。实践团有幸与沂蒙红嫂的后代——“新红嫂”于爱梅老师进行交谈。于爱梅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于全国宣讲沂蒙精神,这份坚持让成员们动容。在于爱梅老师的讲述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红嫂精神与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当代青年担当使命的精神灯塔,青年学子当以奉献精神为信念勇毅前行。
实践团成员与于爱梅老师在沂蒙红嫂纪念馆合照。 王奕彭 刘一默 供图
实践团成员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才能在新时代续写青春华章。从王羲之的墨香到银雀山的竹简,从商城的繁荣到红嫂的丰碑,沂蒙大地上的精神火种,正激励着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奋勇前行。(赵旭东 柯沛锜 王奕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