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薪火如歌” 实践队:踏寻齐鲁红脉,在实地探访中感悟精神力量

2025-08-25 13:26:14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 曲阜师范大学“薪火如歌” 实践队分赴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与广饶共产党宣言陈列馆,以 “数字化建设对红色场馆影响的调查及推广” 为核心,通过实地探访、史料梳理、调研记录等行动,深入感知红色历史底蕴,为后续红色文化传承与数字化推广积累第一手资料。

  指挥部旧址忆烽烟:在实物与场景中触摸历史温度

  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内,实践队员聚焦 “实物载史 + 情感联结”,围绕展品背后的历史细节开展系列实事。面对青少年对战争历史认知抽象的问题,队员系统整理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军民协同作战等关键场景史料,用生活化语言拆解展品故事。

  院落中,现代坦克与展柜里的老式手榴弹、步枪形成鲜明对比,队员们逐一观察武器的形制、磨损痕迹,结合史料记载,梳理出从战争年代武器落后到如今国防强大的发展脉络,在笔记本上详细标注不同时期装备的技术特征与历史意义。“这些武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更是一代代中国人奋斗自强的见证。” 队员在实践笔记中写道。

  英烈展厅成为触动队员们的重要角落。展柜中,一块指针停在战斗结束当日的怀表,无声诉说着烈士最后的坚守;墙上,256 位烈士的姓名清晰镌刻,旁边的无名烈士墙上,三百多块无名墓碑整齐排列。队员们逐一查看烈士名录,记录下牺牲时年纪较小的烈士信息,在英烈墙前静默缅怀,深刻体会到 “牺牲” 二字的重量。通过此次参观,队员们系统梳理了鲁西南战役的关键节点、军民协作的历史细节及英烈事迹,为理解区域红色历史奠定了扎实基础。

  宣言陈列馆传薪火:在理论与实践中探寻传播路径

  广饶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内,实践队员以 “学、讲、研” 为脉络,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落地见效。在 “学” 的环节,队员系统梳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广饶的传播史料,结合馆内文物、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影像,将 “护书人冒死传真理” 的热血故事转化为可传播的内容素材。

  参观过程中,队员重点关注场馆的数字化应用情况:观察多媒体影像对历史场景的还原效果,记录数字展项的呈现形式与内容侧重点。同时,通过与参观者、场馆工作人员交流,收集关于红色文化传播的一手反馈 —— 了解到多数参观者认可 “历史 + 科技” 的展示模式,认为数字化让理论更易理解,但也存在部分互动项目深度不足、讲解资源有限等问题。队员将这些反馈分类整理,标注出不同群体对数字化内容的需求差异。

  此外,队员还走访场馆周边社区,收集民间流传的护书故事,补充了展馆未收录的细节片段,为丰富红色史料提供了新素材。结合参观与调研,队员初步总结出陈列馆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如何通过优化数字内容设计、整合资源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让《共产党宣言》精神更好地走进当代生活。实践落地见实效:红脉传承更贴民心。

  实践队员表示,将持续跟进建议落地,用专业知识为场馆数字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持,让齐鲁红脉在精准传播中更贴民心,让革命精神在代代相传中永葆活力。

  实践感悟促思考:以实地所见助力红脉传承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场馆是历史的 “活化石”,无论是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的实物展陈,还是广饶共产党宣言陈列馆的数字化尝试,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承载着红色记忆。队员们表示,将把此次参观收集的史料、记录的细节、调研的反馈系统整理,从认知层面深化对齐鲁红脉的理解,从影响层面分析不同展陈方式的传播效果,为后续提出针对性的数字化推广建议提供扎实依据,以实际行动助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弘扬。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