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韵传薪火 山东科技大学沿黄拾遗社会实践团开展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为深入了解高密聂家庄泥叫虎非遗,进而领略当地多元文化魅力,2025 年 7 月 30 日下午,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沿黄拾遗社会实践团走进高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开启了一场以高密泥塑为焦点的非遗探索之旅。
踏入体验馆,实践团成员们便被馆内浓郁的非遗氛围所吸引。在聂鹏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首先来到高密泥塑展区。老师详细介绍了高密泥塑的悠久历史,据《聂氏族谱》记载,聂家庄泥塑约出现于明末清初,最初,它与高密民间庙宇彩塑、“拴孩旧俗”以及锅子花等有着紧密联系,并在发展过程中深受高密民间年画影响,逐渐形成了如今造型稚拙丰满、用笔粗犷爽朗、颜色对比强烈且充满中国画写意味道的独特风格。
在制作工艺讲解环节,老师拿起一只“泥叫虎”成品展示其构造:“这泥老虎得经取土、和泥到上油等十多道工序。”在聂鹏老师的讲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高密聂家庄泥叫虎的原料取自聂家庄地下一米多的黄黏土;和好的泥放入石膏模具压制成型,晾至半干修坯并戳出嘴和哨口;关键的哨子用特定角度削好的芦苇杆插纸片以控制发声,装入后以牛皮纸或羊皮连接头尾;之后涂高温化石粉打底,晾干后用桃红、淡黄等色彩绘,最后上明油保色增亮。
除了泥塑,老师还向团队简要介绍了高密的其他非遗项目。高密扑灰年画作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画种,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制作工序包括扑灰起稿、手绘加工等,其以“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富有动感”的特点闻名。高密剪纸历史悠久,题材广泛,通过块线对比形成独特的黑白灰格调,构思精巧,造型雅拙淳朴。高密茂腔则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唱腔质朴自然,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与老师展开热烈交流。成员乔贺贺表示:“以前只知道泥塑是用泥巴塑形,没想到这门手艺背后有这么多复杂工序和深厚历史,仅一个泥叫虎就蕴含着这么多文化密码。”
老手艺的传承既要坚守传统根基,也要顺应时代进行创新。此次参观让沿黄拾遗社会实践团成员对高密非遗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尤其是高密泥塑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团队负责人孙源表示,后续将结合专业知识,为高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助力古老非遗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奥 孙源 沈昱含 李奥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