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团赴广州增城探索 “乡村振兴文旅 + 研学” 新模式 十天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2025-08-25 17:02:5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文旅+教育”融合发展新路径,7月15日至25日,中央民族大学“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调研‘乡村振兴文旅+儿童研学教育’可行性尝试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前往广州市增城区碧潭村,开展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教学互动、多方访谈等多元形式,在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助力儿童素质教育、挖掘地方文旅潜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与研学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2

  实地调研:解码“科普小镇”文旅融合密码

  实践团首站走进碧潭村仙村特色科普研学基地,系统探访基地内劳动教育农耕体验区、素质拓展区、野战区、垂钓区等功能板块,实地考察释迦果园、台湾青枣园、仙进奉荔枝园、阳光玫瑰葡萄园等特色农业园区,深入了解基地在研学资源开发与功能布局上的规划思路。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荔枝文化博物馆、饶宗颐博物馆、仙湖农场、洗衣文化博物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在荔枝文化博物馆,成员们通过实物展品、图文资料与沉浸式体验,全面掌握增城荔枝的种植历史、品种特性及文化内涵;在饶宗颐博物馆,珍贵的古代绘画、书法、陶瓷、木雕等艺术品,让团队深刻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蕴。

  调研发现,仙村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已初步构建起“文化+产业+教育”三位一体的“科普小镇”发展模式——荔枝文化、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等本土资源为研学教育提供丰富素材,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力则为模式落地提供保障,形成了乡村振兴与科普教育相互赋能的独特优势。

3

  教学互动:打造“知行合一”研学课堂

  围绕“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实践团为当地儿童设计并开展系列沉浸式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游览中学习、体验中思考”。

  课程设置涵盖传统技艺传承与农耕劳动体验两大板块。在传统技艺课堂,孩子们亲手参与饼印制作、布艺缝制、彩绘创作、灯笼扎制、纸扇绘画等实践活动,在一针一线、一笔一画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仙湖农场的农耕体验环节,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学习农作物种植知识,体验耕种、灌溉等农事劳动,直观认识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果。

  此外,实践团还通过互动讲解、任务挑战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主动思考。活动不仅提升了儿童的动手能力、观察力与创新思维,助力其树立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多方联动:构建“政企教”协同发展新格局

  为精准把握研学教育发展需求,实践团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当地家长群体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当前乡村文旅资源与儿童教育的结合度仍有提升空间,但市场潜力巨大——家长对“文旅+研学”模式认可度高,期待更多优质研学产品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研学活动的开展已为当地带来多重效益:一方面,吸引外地游客与家长参与,直接带动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村民通过参与研学服务、见证文化传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显著增强。

  广州环投增城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广州市穗新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积极参与,进一步为“科普小镇”发展注入资金与技术支持,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赋能、教育助力的多方共赢格局,为“乡村振兴文旅+研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担当:书写“扎根大地”的青春答卷

  此次实践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高校学子“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成长历练。十天里,实践团成员全程参与调研策划、课程设计、教学执行等环节,策划与执行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与儿童的互动、与村民的沟通、与企业的对接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奉献、责任与团结”的精神内涵。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切看到‘乡村振兴+研学教育’的可行性与广阔前景。”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所长,持续关注乡村研学教育发展,以青春力量推动教育创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实践团以“文旅+教育”为切入点,为增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也为儿童研学教育探索了新路径。下一步,团队将整理实践成果,形成调研报告,为更多地区推动“乡村振兴文旅+研学”发展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与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姚智行)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