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如日方升”实践队——传承非遗技艺,守护文化根脉
7月28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如日方升”队赴泰安市泰山区财源街道清真寺社区红石榴文创中心,开展以助力非遗传承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与泰山葫芦雕刻第五代传承人杨秀文老师深入交流,近距离学习这项传统非遗技艺,用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合影
泰山葫芦雕刻历史悠久,是承载地方文化与民族智慧的瑰宝。杨秀文老师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这项技艺的保护与传播,通过创新方式让传统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活动中,杨老师首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了红石榴文创中心的葫芦雕刻作品,色彩鲜艳的葫芦上,精细的雕刻图案栩栩如生,刚一进屋就让同学们被这份传统工艺的魅力深深吸引。
队员们认真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介绍葫芦作品
为让同学们更直观感受雕刻技艺的精髓,杨秀文老师现场展示了葫芦上龙鳞图案的雕刻过程。随着刻刀在葫芦表面游走,原本静态的龙身逐渐“生长”出层层鳞片,瞬间有了动态感,仿佛下一秒就要腾云驾雾。杨老师结合演示讲解了龙鳞雕刻的特点,强调龙的鳞片并非大小一致,会根据在龙身体的不同部位呈现出变化。这生动的演示与讲解,让同学们不仅看到了技艺的精妙,更理解了其中蕴含的审美逻辑与文化内涵——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前人对自然与艺术的观察思考,是传统工艺“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杨秀文老师性格和蔼中透漏幽默,在教学过程中,他用风趣的语言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从葫芦的选材、晾晒,到雕刻的工具使用、技法要点,将专业知识融入轻松的聊天中。同学们时常被杨老师的幽默话语逗笑,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泰山葫芦雕刻的认识与热爱。随后,杨老师还细致介绍了部分代表作品的雕刻细节和内涵寓意,并结合具体作品讲解了相关雕刻技法,让大家对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队员们讲解雕刻细节
此次寻访前,团队成员做了充分准备。他们仔细观看了杨秀文老师在媒体上发布的非遗宣传视频,了解到他常走进幼儿园、商圈、社区等开展文化传播活动。为此,团队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批文创产品作为心意:钥匙扣图案简洁,仅有葫芦造型和“泰山葫芦雕刻”六个字,方便挂在书包上,低调却有辨识度;扇子则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一款绘有大眼睛笑脸葫芦和小动物——该设计呼应动物医学专业特色,寓意青年学子围绕非遗、助力传播,色彩鲜艳,契合幼儿园儿童的喜好;另一款仿漆扇印有“泰山葫芦雕刻”毛笔字,巧妙呼应传统书画技艺,暗含两项非遗融合联动的巧思。收到这份用心的礼物,杨秀文老师连连称赞同学们的创意,还回赠了自己定制的葫芦挂件。这份双向的认可让团队成员备受激励,更坚定了传播非遗的决心。
队员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赠送文创
活动尾声,队员们在社区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花开齐鲁石榴红,泰山和合一家亲”展厅、红石榴文创中心及泰安市泰城清真寺。通过生动详细的讲解,队员们对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切实感受到社区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活力。
队员们在展厅内认真聆听讲解
此后,团队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走进幼儿园,向孩子们宣讲非遗知识,介绍泰山杨氏葫芦雕刻的历史与价值,鼓励他们长大后主动寻访、保护和传播非遗。实践队长表示,“非遗的传承,既要扎根传统土壤,更要靠一代代人的接力。让孩子们从小种下热爱的种子,才能让文化根脉永续传承。”
队员向孩子们介绍泰山葫芦雕刻
队员给孩子们讲非遗知识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学子将专业特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生动实践。通过零距离接触非遗、助力传播,不仅让泰山葫芦雕刻技艺被更多人知晓,更彰显了青年一代对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在国家推动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本次实践活动让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为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张宇涵 刘钰芮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