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海趣
夕阳的余晖洒在努瓦迪布的海岸线上,海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大西洋特有的咸湿气息。天空被金黄与淡紫渲染,海水在落日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仿佛铺开一张巨大的金纱。
就在这片柔和的光影里,一群身影正踩着湿润的沙滩,笑声随海风飘荡——他们是这片土地年轻的建设者,而此刻,他们不是中交一航局的技术员,不是安全员,而是一群在海外赶海的“淘金者”。
赶海,这个在家乡也许习以为常的场景,在毛塔却带着一种特别的意味。这里不是旅游胜地,而是西非撒哈拉边缘,一片原始而苍茫的土地。白天,他们在工地与烈日搏斗,与风沙为伴,手中握的是图纸、卷尺和测量仪器。但在这个傍晚,他们换下安全帽,卷起裤脚,赤脚踏进海水,寻找隐藏在沙中的“宝藏”。
有人拿着小桶,眼睛紧盯着水面,一旦发现小螃蟹或海螺,能听到人兴奋大喊一声:“明冉、明冉这边,这边有个大的!”大家立刻围过去,笑闹声此起彼伏。当地的居民看着我们蹲在沙滩上,像孩子般挖着贝壳,不禁笑出声来,甚至主动加入,教大家分辨哪些贝类可以食用,哪些只是漂亮的“海边摆件”。
老陈是项目部的厨师,他也来了。平时,他忙于后勤保障,很少离开厨房,但这次,他主动跟着大家到海边。“我打算把抓到的海螺炒个辣椒爆炒,给兄弟们加个餐!”说这话时,老陈的脸上满是笑意,仿佛又找回了幼时在老家河边抓鱼的感觉。
他蹲在沙滩上,双手在湿软的泥里刨,捞起一只只的小孩手掌大小的蚶,举到太阳底下,像举起一件战利品。他一边擦手一边拍照,准备发给远在国内的儿子,附上一句话:“爸爸在非洲赶海,你在学校加油!”那一刻,海风中夹杂着父亲的骄傲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思念。
这片海,不仅让他们找到食材,更让他们找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远离祖国,远离熟悉的街道与味道,但他们学会了用这种方式赶走孤独:在夕阳下、在潮水边,释放积压已久的压力,把思乡情绪交给风和海浪。
一阵欢呼声响起,“何明冉又捡到宝了”,只见他的手里捡到一只寄居蟹。他兴奋地举起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有人还调侃:“抓到这个,下次就能请假一天了吧?”笑声中,所有的辛苦与疲惫都被海风吹散。
赶海成了他们的“团建”。不需要豪华的场所,不需要精致的餐食,只要一片海、一群人,就足够让他们在异国他乡找到家的感觉。属地工人也在一旁看热闹,甚至主动帮忙寻找“宝藏”,语言不通,但笑容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夕阳一点点沉入海平面,天空被染成金红色,远处的城市轮廓若隐若现,而这群建设者的身影,被拉得很长,镶上了一圈温暖的光。
照片定格在那一刻:七八个身影,踩在退潮的滩涂上,身后是金色的海面,眼前是他们自己的笑容。这张照片,记录的不仅是一次赶海,更是一群远离家乡的建设者,在异国土地上找到的片刻宁静和生命的温度。(殷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