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青衿济教实践队:让语言架起心之桥,用普法筑牢健康堤

2025-08-28 11:34:1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7月13日至7月28日,烟台大学青衿济教团队前往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员们通过优化课程、家庭访谈、搭建舞台等方式,采用“语言推广+法律普及+家访”三线模式,助力孩子们实现语言蜕变,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清晨的教室里,一阵阵清脆的绕口令声如溪流般回荡。团队成员正通过课件展示“白石搭白塔,白塔白石搭”的绕口令内容,孩子们专注地用舌尖抵着齿背,练习口腔开合与唇舌协调。

  据悉,团队成员均持有普通话二甲及以上证书,在日常授课基础上,专门开设系列普通话教育课程,通过趣味练习、情境对话等方式,于细微处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强化规范用语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程接近尾声,一个平时总低着头的小女孩突然举起手,怯生生却清晰地说道:“老师,我想用普通话讲个小故事!”

  多名法学院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走进学校和社区,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同学们,被校园欺凌时,法律会给我们撑腰。”周三下午,大班的教室里,法学院学生王嘉慧正用案例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她特意举了个校园冲突的例子:“就像有人故意推搡你一样,这不仅是欺负人,还可能违法。”

  带队负责人看着互动场面,轻声说:“我们几个都是学法律的,就想把条文讲得简单点,让孩子们知道,法律能帮他们。”

  课程结束,五年级学生任鑫赟把领到的普法手册塞进书包:“原来法律离我们这么近,以后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了。”

  同时,针对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等青少年易面临的问题,进行重点解读和指导,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放学后,推广团队前往留守儿童家庭。在一处木檐低垂的院落中,成员与老人交流,由熟悉当地方言的队员担任沟通桥梁。待灶火渐暖、气氛融洽之际,成员轻声询问:“您觉得孩子学普通话有用吗?”老人搓着双手感慨道:“娃爹在外打工,就因为说话不清常被老板说…… 这普通话,必须得学啊!”

  据了解,家访不仅是语言使用情况的调研,更承载着情感联结的使命。团队根据走访收集的信息优化教学方案,在日常课程中针对留守儿童加强重点字词的读音训练,让普通话推广更具针对性。

  舞台上,朗诵组的孩子们挺直背脊,字正腔圆地练习着《春》中的经典段落:“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稚嫩的童音中满是喜悦与希望,眼神明亮而坚定;手语组则指尖翻飞,将“你是明月清风”这句普通话歌词转化为优美的空中舞蹈,以别样形式传递着语言的魅力。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普通话推广更富活力与感染力。

  排练是课堂的延伸,更是文化认同的熔炉。为让孩子感受普通话之美,团队成员精心记录,精确到个人,“小琳‘赛’字咬字偏紧,需腹式呼吸训练”“手语组节奏比音乐快一点”。

  语言推广助力青少年顺畅沟通、自信表达,普法也让青少年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时家庭访谈则让帮扶工作更精准、更贴心。对此,东演马村束书记很兴奋,“这些课程让孩子们能更茁壮地成长,真是好极了!”

  除此之外,团队成员与当地各方积极建立联系,在多方协同努力下,成功举办了揭牌仪式。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进入常态化、系统化推进阶段,为后续资源整合、项目落地搭建了稳固平台。

  成员表示,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行动并非仅限于今夏的阶段性活动。未来将以基地为依托,持续深化语言推广、法律护航、心理疏导等多项工作,为学生们赋能,让青少年插上逐梦的翅膀,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自信翱翔。(文:陈心怡  图:詹书昕)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