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韵鸢旅非遗实践团:解密潍坊风筝与木版年画的传承密码
为深入挖掘非遗价值,助力传统技艺活态传承,让非遗之美浸润现代生活,8月11日至12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青韵鸢旅非遗实践团奔赴潍坊,先后探访了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和潍坊市世界风筝博物馆,以实地调研、现场访谈、技艺研习为路径,解码非遗传承基因,让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的非遗魅力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彩。
杨家埠年画的“时光对话”:守正固本,创新开源
首站踏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木版年画的油墨香气弥漫。在老艺人的工作室中,实践团成员见证了木板年画“绘—刻—印—画”的四大工序。画师以笔为魂,勾勒出年画的鲜活轮廓;刻工以刀代笔,在梨木板上雕琢出细密线条;印工刷墨拓印,让生动的图案跃然纸上;最后点染着色,赋予年画灵动丰富的色彩。
“过去木板年画的题材多是门神、灶王。而现在,我们又在年画中融入了国潮元素和现代生活场景,年轻人很喜欢!”传承人向实践团成员动情分享着近年来木板年画坚持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成员们发现,现在的木板年画中,既有“年年有余”等传统题材,也有结合动漫形象、节气文化的创新作品,古老的非遗技艺正以新面貌拥抱新时代。在刻板体验中,成员们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手握刻刀、精雕细琢,切实体会到了“下刀稳、行刀匀、收刀准”的技艺难度,更对“一刀一刻皆传承”的匠心品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风筝博物馆的“技艺解码”:溯古寻源,续脉留魂
离开杨家埠,实践团走进潍坊市世界风筝博物馆进行专题调研。一入馆中,千年风筝古都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传统沙燕风筝线条灵动,“龙头蜈蚣”造型气势恢宏,现代竞技风筝科技感十足……在丰富的馆藏珍品前,成员们驻足细观。随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团队现场介绍了潍坊风筝的历史演进与制作工艺。从竹篾选材的“三分选、七分修”,到扎架时的“横平竖直、对称均衡”,再到糊面、绘色等细腻复杂的工序,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成员们还走进互动体验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操作下观看简易风筝的扎制过程。切割竹篾时的力度把控,糊面时的平整度调整,让大家切实体会到“看似简单,实则藏巧”的技艺精髓。“原来一个普通沙燕风筝,要经过选竹、烤竹、扎制、蒙面、绘画等20余道工序,真的是慢工出细活、匠心铸精品!”团队成员杨乘在亲身体验后感慨道。古老的风筝技艺传承至今,是对千年文化根脉的坚守,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
文旅融合中的“跨界焕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为探寻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实践团在两大场馆及周边景区开展了问卷调研与现场访谈,超85%的受访者表示“被潍坊风筝、木版年画的文化魅力所吸引”。非遗工作者李师傅说:“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来体验潍坊风筝和木板年画等非遗项目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前几天,有位年轻妈妈带孩子来做年画。做完后,孩子一直念叨着还要来。年轻一代对我们这门老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欣慰!”
此外,在调研访谈中,实践团还了解到了近年来潍坊市推进文旅融合的创新做法。世界风筝博物馆推出了“风筝+研学”项目,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非遗魅力;杨家埠大观园开发了木板年画文创盲盒和文艺演出等旅游消费项目,让老手艺步入了“非遗+产品”“非遗+演出”的全新赛道;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充分借助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等新媒介,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同非遗对话,与时代共鸣。从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守正创新,到潍坊市世界风筝博物馆的历史回溯,青韵鸢旅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之路,以行动解码非遗基因。下一步,团队将以校园宣讲会、短视频创作、文创产品设计等多种形式,把潍坊非遗传承的故事讲述给更多青年人听,让潍坊风筝的线、木版年画的色,在传承发展中勾勒出更加动人的文化图景,让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青年走向未来、实现梦想的最大底气。(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