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廊温度,金堤众缮”赴鲁豫黄河生态廊道调研服务团:多维调研鲁豫黄河生态廊道,构建数字化平台赋能流域治理

2025-08-29 16:46:23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春聚力生态保护,实践擘画发展蓝图。2025 年暑期,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绿廊温度,金堤众缮” 赴鲁豫黄河生态廊道调研服务团,沿着黄河流域足迹,深入济南、洛阳、菏泽、聊城、德州、东营六地开展实地调研,全面收集生态、民生、文化相关数据,后续整合调研成果搭建数字化平台,为黄河生态廊道长效治理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实地调研:跨区域、多维度解码鲁豫黄河生态廊道核心现状

  调研团以 “生态肌理解码 + 民生需求挖掘” 为核心,通过现场勘察、深度访谈、问卷调研、公益实践等方式,分区域开展系统性调研,累计完成问卷调研超 1200 份、深度访谈 300 余人次,收集生态指标、民生反馈、文化素材等一手信息 5000 余条。

  在济南市济阳区,深入葛店村稻香湾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共富”的“葛店路径”,记录村企合作盘活水土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细节,同时走进黄河健身公园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收集关于绿色空间服务优化、文化活动丰富的民生诉求;

  在洛阳,先后考察孟津黄河湿地公园与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线纪念碑,通过走访游客、管理人员及居民,掌握湿地公园改善区域空气质量、调节局部气候的生态成效,以及其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发展的民生价值,同步挖掘纪念碑承载的治黄历史与黄河文化内涵;

  在菏泽黄河岸边,与居民、商贩、放牧人深入对话,收集“黄河号子”“治黄传说”等民俗文化素材,梳理近百年治黄工程从“被动防洪”到“主动生态修复”的演进脉络,记录生态廊道对农业灌溉效率、畜牧业规模、旅游业接待量的提升作用,调研间隙还参与“拾捡垃圾”公益活动,以实践守护廊道生态;

  在聊城,以东阿国家黄河森林公园为核心调研区域,观察廊道内居民骑行、散步等绿色出行场景,与树荫下乘凉老人交流生态廊道建成后生活品质的变化,同步开展垃圾清理行动,维护廊道环境;

  在德州,重点调研黄河涯村与黄河古道森林公园,勘察黄河河道植被生长状况,记录落叶堆积、杂草杂乱及游客垃圾污染等生态维护痛点;在东营黄河入海口区域,围绕“生态保护成效与公众认知”展开调研;

  在黄河河口法治文化主题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通过问卷了解公众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与生态保护参与意愿,实地勘察入海口湿地植被覆盖、珍稀候鸟栖息情况,梳理生态教育功能与民生服务设施的优化方向。

  平台建设:整合调研数据构建流域治理数字化载体

  为系统沉淀调研成果,团队以“调研足迹可视化+数据整合结构化”为核心,搭建黄河生态廊道鲁豫段数字化平台。平台一方面通过地图标注功能,精准呈现团队在济南、洛阳、菏泽、聊城、德州、东营六地的调研路线与关键点位,清晰展示每处调研地点的考察时间、核心议题与现场场景,让调研轨迹可追溯、可查看;另一方面,对六地收集的多维度数据进行系统化处理——按“生态-民生-产业-文化”分类整合水质指标、植被覆盖率、居民满意度、产业效益、民俗素材等数据,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通过数据可视化模块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各类数据的分布特征与关联关系,既方便团队复盘调研过程、深化研究分析,也为后续沿黄区域生态治理、民生服务优化及产业发展提供清晰的调研数据支撑,真正实现调研成果的数字化、系统化留存与高效应用。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