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出更多民生温度

2025-09-01 11:37:4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它不仅是一项科技产业政策,更是一份着眼于亿万人民福祉的国家承诺。《意见》明确提出将“民生福祉”作为六大重点行动方向之一,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从技术追赶、产业应用迈向以人为本、普惠共享的新阶段。这不是技术发展的“附加题”,而是一道关乎发展目的与方向的“必答题”。

  纵观全球科技发展史,每一次技术革命最终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更取决于其赋能人、服务人、提升人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充分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其根本目的绝非打造少数科技精英的竞技场,而是要借助这一变革性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最终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从提升民生福祉的维度看,“人工智能+”正在全国范围内重塑千行百业,悄然改变亿万普通人的生活。在生产领域,智能技术不是要替代人,而是要解放人。它逐步将劳动者从重复、繁重甚至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岗位,这不仅是劳动形态的升级,更是劳动者尊严和价值的提升。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智能化转型,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更广泛的就业增收创造新空间。

  在关系国家未来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为实现因材施教这一千年教育理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它通过精准描绘学生的学习画像,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有望让每一个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更优质、更适配的教育资源。这是推动教育公平、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战略性举措,其意义深远。

  最直观的温度,往往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人工智能+”所勾勒的美好生活图景,是嵌入日常的便利与关怀。它可能是社区里为老年人搭建的智能安全守护网,是家中提供健康膳食的智慧厨房,是让偏远地区居民便捷就医的远程诊疗系统,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智能政务服务。这些看似微小的应用场景,在全国范围内汇聚起来,就是社会生活品质的整体跃升,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将“人工智能+”与民生福祉深度绑定,体现的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要求技术发展必须回应社会的关切,必须瞄准人民的急需,必须跨越数字鸿沟,让科技进步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这项国家行动,既关乎产业竞争力,更关乎社会凝聚力;既推动生产力变革,也促进生产关系优化;既着眼于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更根本的是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人工智能的浪潮奔腾不息,既需顺应其势,更需引领其方向。这一份充满温度的“民生导航”,正将技术进步牢牢锚定于增进人民福祉的航向上。为国家增添竞争力,为百姓增添幸福感——或许,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深刻的内涵,也是一场由国家引领的科技革命所能传递的最动人的温度。(绵一评)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