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开展“学习捶草印花技艺,为两岸文化交流蓄力”社会实践活动

2025-09-02 16:42:1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7月7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成员走进蓝印工坊,为参与由淮阴师范学院举办的第八届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开展捶草印花香囊制作培训活动。此次培训特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钱敏老师进行技术指导,实践团成员们在草木清香中沉浸式学习传统工艺,为后期协助台湾师生制作香囊、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培训中,钱敏老师以“自然与工艺的共生”为核心展开讲解,她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捶草印花是古代先民从四季花草中汲取灵感,将自然馈赠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智慧成果,每一幅印记都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态敬畏理念。谈及原料,她聚焦艾草、薄荷等本土植物,既介绍其驱蚊、提神的实用价值,还通过实物对比,直观展示艾草汁液深褐、薄荷汁液浅绿的显色差异,让成员对原料与成品效果的关联有了具象认知。随后的核心操作演示环节,钱老师将流程拆解为清晰步骤:选叶优先无破损、叶脉清晰的叶片,强调“完整叶片才能印出饱满纹路”;铺叶时对照设计图微调角度与间距,兼顾审美与布料空间利用;捶打时手持特制木槌,以手腕发力保持均匀力度,提醒“力道轻则色浅、力重则叶碎”;静置环节特别说明夏季需15分钟左右,确保汁液充分渗透以延长图案留存时间。

  实操阶段,实践团成员积极将理论转化为技能。铺叶时,部分成员用尺子测量间距以保证对称图案精准,也有成员尝试组合不同叶片探索创意设计;捶打环节,不少人因力度把控不当出现汁液渗出少、图案模糊或叶片破碎的问题,钱敏老师逐一上前,手把手指导成员感受木槌重量,传授“轻敲试探、逐步加力”的技巧,帮助大家找到合适力度。进入香囊缝制环节,缺乏经验的成员起初锁边针脚疏密不均、边缘参差不齐,但大家并未气馁,有的对照示范视频反复练习,有的与同伴交流“起针留线头固定”“收尾回针加固”等技巧,最终不仅掌握锁边要领,还掌握了隐藏式收口方法,让成品更显精致。

  经过一天的培训,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成员们不仅初步掌握了捶草印花香囊制作的完整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大家纷纷表示,将认真消化吸收此次培训所学,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后期的志愿服务中,助力两岸大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工艺之美,为推动两岸文化交融贡献青春力量。(文:徐文杰 图:张明珠 韩静)

  

责任编辑:李 震
新闻关键词:实践两岸文化成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