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开展“以捶草印花为纽带,共绘文化交融画卷”社会实践活动
7月8日,第八届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进入核心实践环节。台湾师生受邀走进淮阴师范学院,两岸大学生相聚一堂,共同体验捶草印花香囊制作。淮水墨澜实践团成员以志愿者身份全程参与指导,在手把手的教学互动中,让中华传统工艺之美跨越海峡,成为连接两岸情谊的温暖纽带。

活动之初,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钱敏老师率先通过PPT展开教学,将捶草印花香囊制作的完整流程清晰呈现。从如何筛选叶脉完整、形态饱满的叶片,到木槌捶打时“轻敲试力、循序渐进”的力度技巧,再到香囊缝制阶段锁边的平整手法与收口的隐藏技巧,钱老师结合自身传承经验,用通俗的讲解与直观的演示,帮助台湾师生快速搭建起对这项非遗技艺的认知框架。待讲解结束,淮水墨澜实践团志愿者迅速行动,根据台湾师生的人数与需求,以“一对一精准辅导、一对多分组协作”的模式,主动上前对接,确保每位台湾师生都能获得细致指导。

实操过程中,志愿者们针对台湾师生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帮助。叶片铺陈环节,有台湾同学苦恼于图案设计缺乏灵感,志愿者便当场取出多种叶片,演示 “对称排列显工整”“错落分布添灵动” 等不同布局思路,还拿起画笔简单勾勒草图,协助调整叶片角度与间距,直至呈现出令对方满意的构图;捶打环节,不少台湾师生因不熟悉木槌重量与发力方式,出现图案显色深浅不一、叶片破损等情况,志愿者便轻轻握住他们持槌的手,一同感受木槌起落的节奏,通过“慢动作示范+实时纠正”,传授“均匀发力、覆盖全面”的技巧,帮其找到最佳手感;缝制阶段,面对针脚歪斜、锁边松散等问题,志愿者一边现场演示“回针加固防脱线”“藏线收尾显精致”的针法,一边分享前一日培训时自己总结的“新手缝制小窍门”,让台湾师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技巧,加快制作进度。

互动交流间,台湾师生对捶草印花工艺展现出浓厚兴趣,不时提出各类问题:“这项工艺在大陆的传承现状如何?有没有年轻传承人加入?”“除了香囊,还能在哪些物品上应用这种印花技术?”志愿者们不仅详细解答文化背景、传承发展等相关问题,还主动分享前一日学习时的趣事——比如自己因用力过猛导致叶片碎裂、不得不重新制作的小插曲,逗得现场师生阵阵欢笑,让原本略显紧张的实操氛围变得轻松融洽。当一个个印着自然纹路、散发着草木清香的香囊完成制作,台湾师生纷纷举起成品,与志愿者、同伴合影留念,脸上满是成就感。他们主动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悟,表达对传统工艺的喜爱,两岸青年在交流中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也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此次志愿服务,不仅让淮水墨澜实践团成员在文化传播中提升了沟通与协作能力,更让台湾师生真切触摸到中华传统工艺的温度与魅力。小小的香囊,既是两岸青年共同创作的文化作品,更是两岸文化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当草木芬芳与两岸情谊在工坊中交织,一幅两岸青年共赏传统、共话文化的美好图景,正为两岸文化交融写下鲜活注脚。(文:徐文杰 图:王佳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