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开展“研习非遗技艺,宣讲文化薪火”社会实践活动
为推动非遗技艺从“博物馆”走向“生活场”,8月1日至8月5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以“沉浸式研习+互动式传播”为路径,先赴蓝印工坊工作站解锁扎染与漆扇的匠心密码,再走进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暑期教育辅导站,让非遗在孩童心中种下成长的种子,用青年行动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新动能。

8月1日至3日,实践团在蓝印工坊工作站开展扎染与漆扇非遗技艺学习实践,依“文化认知—技艺学习—实践创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钱敏老师以实物加理论的方式,梳理两种技艺的历史:从古代扎染在服饰、家居的应用及地域风格差异,到漆扇的发展与漆艺文创转化,结合馆藏精品解读审美与民俗,让成员体会“一布一染皆匠心,一扇一漆藏底蕴”。教学中,钱老师围绕“扎染绘生肖,漆扇承雅韵”分模块授课,扎染模块拆解“生肖娃娃”技法并演示手法,引入“局部留白扎法”;漆艺模块讲解漆料调配、工具使用,示范流程并提醒温湿度影响。实践时,成员分组创作,扎染生肖娃娃融入传统或现代元素,漆艺作品运用“多层套染”“洒漆法”,尽显对非遗的理解与创新。

8月5日,非遗技艺研习告一段落后,实践团马不停蹄前往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暑期教育辅导站,开展以扎染与漆扇为主题的非遗宣讲活动,由团队长徐文杰担任主讲人。宣讲过程中,宣讲员借助PPT直观呈现扎染与漆扇的历史渊源及现代应用场景,同时将扎染裙子、扎染抱枕、精美漆扇、漂漆书签等实物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通过触摸与观察,真切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成功唤起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好奇与喜爱。问答互动环节,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提出“扎染颜色如何固定”“漆扇图案能保存多久”等疑问,宣讲员逐一耐心解答,还为积极参与提问的学生送上漂漆书签作为奖励,进一步激发大家对非遗的探索兴趣。随后进入漆扇制作体验环节,宣讲员先详细讲解制作步骤与漂漆操作技巧,接着将学生分成两组,在志愿者一对一的指导下动手创作。从调和漆色的比例把控,到扇面细节的修饰点缀,志愿者全程密切关注,及时纠正操作偏差,助力每位学生都顺利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专属漆扇,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此次“研习非遗技艺,宣讲文化薪火”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淮水墨澜实践团的成员们深入掌握了扎染与漆扇技艺,更让他们化身非遗的传播者,搭建起传统技艺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非遗传承的新方式、新路径,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推动非遗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文:谢正忠 黄文龙 图:杨德惠 杨德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