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开展“指尖扎染,遇见非遗”社会实践活动
为让幼儿群体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8月10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新渡镇童心幼儿园,以“指尖扎染,遇见非遗”为主题,开展非遗扎染文化宣讲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实物展示、互动问答、文创奖励等形式,将扎染这门古老技艺转化为幼儿能感知、能参与的趣味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活动开场,实践团宣讲员便将精心准备的扎染实物一一摆放在课堂展示区,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色彩明艳的扎染围巾、图案各异的扎染手帕、造型可爱的扎染玩偶…… 这些充满童趣的扎染作品,让孩子们忍不住围在展示区旁,伸出小手轻轻触摸布料纹理,好奇地向宣讲员询问“这些漂亮的花纹是怎么来的”。宣讲员顺势结合实物,用生动的比喻和简单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扎染的历史——从古代人们用植物染色的智慧,到如今扎染在服饰、家居装饰中的现代应用,让抽象的文化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实物展示环节结束后,趣味问答环节随即展开。实践团成员围绕刚才讲解的扎染知识,提出一个个贴近幼儿认知的问题:“扎染用的颜色,是从我们身边的植物里来的吗?”“我们刚才看到的扎染手帕,在染色前需要先把布扎起来吗?”问题刚一抛出,孩子们便高高举起小手,有的孩子还着急地站起来分享自己的答案。对于回答正确的孩子,实践团成员立即送上精心准备的非遗文创奖品——小巧玲珑的扎染钥匙扣、印有扎染图案的卡通书签,拿到奖品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对于暂时没答上来的孩子,宣讲员也耐心引导,结合实物再次讲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问答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巩固了扎染知识,更在互动中加深了对非遗的兴趣。

此次走进童心幼儿园的非遗扎染宣讲活动,是淮水墨澜实践团深耕非遗普及的又一次生动实践。通过将实物展示与互动问答结合,不仅让幼儿群体感受到了扎染技艺的奇妙,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未来,淮水墨澜实践团将继续探索更贴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非遗传播方式,让非遗走进更多基层场所,吸引更多人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助力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文:徐文杰 图:张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