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开展“扎染绘生肖,漆扇承雅韵”非遗研习社会实践活动

2025-09-02 16:46:3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为探索非遗技艺在当代的创新传承路径,8月1日至8月3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淮水墨澜实践团走进蓝印工坊工作站,以“扎染绘生肖,漆扇承雅韵”为主题,开展扎染与漆扇文化学习及实践创作活动,在亲手制作中触摸非遗温度,在沉浸式体验中延续文化根脉。

  本次实践活动聚焦扎染与漆扇两大非遗技艺,围绕“文化认知—技艺学习—实践创作”三大核心环节展开,让成员全方位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在文化认知环节,蓝印工坊工作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钱敏老师以实物展示结合理论讲解的方式,为实践团成员系统梳理扎染与漆扇文化的历史脉络:从古代扎染在服饰、家居中的应用,到不同地域扎染技艺的风格差异;从漆扇的起源与发展,到漆艺在书签等文创产品中的现代转化,钱敏老师还特别结合馆藏的传统漆扇精品、扎染老物件,细致解读其中蕴含的审美理念与民俗文化,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一布一染皆匠心,一扇一漆藏底蕴”的文化内涵。

  技艺学习环节,钱敏老师针对本次实践的创作主题,分模块开展技法教学。扎染模块中,老师围绕“生肖娃娃”的造型特点,拆解扎染核心技法:从布料的选择与预处理,到根据生肖轮廓设计捆扎方案,详细演示“揪、折、捆、绑”等关键手法,强调力度控制对花纹呈现的影响;针对生肖细节的呈现,还创新引入“局部留白扎法”,帮助成员精准塑造鼠、牛、虎等生肖的形态特征。漆扇与漆染书签模块则聚焦漆艺基础,老师从漆料的调配比例、上色工具的使用技巧讲起,示范漆扇扇面的打底、上色、晾干流程,以及漆染书签的多层染色与肌理营造方法,特别提醒成员注意漆料干燥过程中的环境温度与湿度控制,确保作品呈现最佳效果。

  实践创作环节是本次活动的核心,成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学技艺融入创意设计,开启非遗手作之旅。扎染生肖娃娃制作中,各小组先共同讨论生肖形象的创意表达,有的选择将生肖与传统吉祥纹样结合,有的则融入现代卡通元素;在捆扎环节,成员们反复调整绳结松紧度,针对“龙的鳞片”“兔的耳朵”等复杂部位多次尝试,遇到问题及时向钱敏老师请教;经过染色、氧化、拆线等步骤,原本素净的白布逐渐显现出灵动的花纹,再通过裁剪、缝合、填充,一个个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扎染生肖娃娃顺利完成。漆扇与漆染书签创作中,成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漆染书签制作时,则尝试多种染色手法,有的采用“多层套染”营造丰富色彩层次,有的通过“洒漆法”形成独特纹理,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成员对非遗技艺的理解与创新思考。

  此次蓝印工坊工作站实践活动,不仅让淮水墨澜实践团成员掌握了扎染与漆扇制作的基础技艺,更在实践中培养了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思维。(文:邹卓君 图:王佳辉 高圆琴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