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草支教队:让知识与陪伴在乡土间生长

2025-09-03 11:14:3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弥补偏远地区暑期教育资源缺口,拓宽乡村孩子的知识视野,同时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社会认知、践行公益初心,这个夏天,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叶草支教队开展了为期21天的暑期支教活动。队员们兵分两路,分别进驻青岛市胡家小庄社区与菏泽市曹县大集镇姚集小学,以知识为桥、以陪伴为纽带,为两地学生送去了别样的暑期成长礼。

  开营仪式:双向奔赴的温暖起点

  7 月 26 日上午,姚集小学的支教启动仪式如期举行。曹县大集镇团委书记王东澳,姚集小学校长尹本献,政教处主任李俊杰及曹县分队的支教队成员参与本次开营仪式。大集镇团委书记王东澳对于志愿者们的到来深表感激,他强调,“‘小荷学堂’是2018年由共青团菏泽市委联合多家单位发起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秉承‘青春助力、快乐成长’的服务理念,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假时间集中为孩子们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等志愿服务,正是因为有了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小荷学堂’才能连续6年顺利举办。”前期,队员们多次通过线上调研精准掌握学情,结合当地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定制课程体系,这份“量身打造”的用心,让在场师生倍感温暖。

姚集小学“小荷学堂”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合影

胡家小庄社区支教队员与学生合影

  “希望孩子们能在这段时光里收获知识、开阔眼界,更期待支教队员们在扎根基层中读懂教育的意义。”尹本献校长的寄语里,既有对孩子们的期许,也有对青年学子的认可。支教老师们走上讲台,用真诚的自我介绍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这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启,更是一份责任的交接 —— 支教队员们从孩子们的眼神里读懂了期待,从地方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中明确了方向,这份双向的情感共鸣让 “用心陪伴成长” 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即将用行动践行的承诺。

  多元课堂:让知识从“课本里”走到“手心里”

  在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时,支教老师从来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引导他们观察现象、思考原因,随后结合生活现象讲解原理。从眼前的问题,延伸到生活中的现象,抽象的知识在生动的举例中变得通俗易懂。在动手操作与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原本陌生的概念不再遥远。

  两地的课堂都藏着这样的“小心思”。青岛胡家小庄的“趣味地理”课堂上,支教队员手持地球仪,辅以生动的动画短片,将抽象的经纬度化作“地球的坐标密码”,把复杂的地形地貌变成“大自然的藏宝图”,引得孩子们频频举手提问;生物课程里,大家通过观察叶片脉络探索自然奥秘;汉字演变课程中,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故事,让孩子们在溯源中感受文化魅力。动手实践与深度思考交织,每一堂课都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小窗口。“多元课程不是‘课程的堆砌’,而是给孩子多开几扇窗。”一位支教老师在教案里写道。

姚集小学物理启蒙课程

胡家小庄科普课程

  朝夕相伴:课堂外的守护与联结

  支教的意义,不止于课堂上的45分钟。课后时光里,四叶草的老师们成了孩子们的“大朋友”:在曹县,傍晚的操场边,总有几个孩子围着老师问“宇宙有没有尽头”;在青岛,社区的图书角成了“课后乐园”,老师们陪着孩子读绘本,也听他们讲自己的小烦恼。

  针对部分孩子可能存在的内向、敏感等情况,支教队还组织了心理团辅活动。通过“信任背摔”“盲人摸象”等小游戏,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表达与合作。“以前我不敢上台说话,现在敢于主动举手了!”一位同学在团辅结束后,悄悄对老师说。

  同时,为了加强家校联系,支教队员们开展了一次家长会。会上,支教队员们以教育者的细致与热忱,向家长们还原孩子们的课堂模样:默写古诗词时紧蹙的眉头与舒展的笑容、回答问题时举起的小手与发亮的眼睛、小组讨论时稚嫩的争辩与默契的配合…… 这些具象的成长细节,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让家长们直观触摸到孩子在校园里的学习轨迹,更感受到支教老师对教育的用心。家长们或屏息倾听,或用手机定格这些瞬间,眼神里的专注与欣慰,藏着每个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深切期许。整场家长会没有冗长的流程,只有教育者与守护者的真诚对话。

心理团辅

家长带来西瓜与支教队员和学生们分享

支教队员手绘黑板报

姚集小学的表扬信

曹县大集镇团委表扬信

  本次支教活动涵盖科普启蒙、体育、传统文化等多元课程,既着眼于知识补给,更注重兴趣培养与视野拓展和学生心理发展。从黄海之滨到鲁西南乡村,四叶草支教队的脚步串联起城乡教育的温暖对话。姚集小学的感谢信中这样写到“你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中,乡村孩子收获的是成长的养分,大学生们体悟的是责任的重量——青春的力量正通过课堂传递,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用行动践行公益、用热爱点亮希望的生动答卷。(刘萍)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