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钢铁长龙”如何实现防汛和暑运双赢
今年夏天,铁路暑运迎来大考!学生流、文旅流、访友探亲流“三流叠加”,客运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北方迎来多年未有的强降雨、南方台风轮番上阵,多条线路承压防洪。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个“钢铁长龙”既实现了硬核防汛,又展现了温情护暑运。截至8月31日,暑运62天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次,同比增长4.7%,创历史同期新高。
科技加持,协同作战,“安全网”织得密不透风!面对天灾挑战,铁路部门主动出击,以科技赋能!构建“人防+技防+工程防”三位一体防御体系,实力展现防汛“硬核武器库”。天上无人机、地下传感器,实时监测雨情水情,让风险无所遁形;工程师们对防洪重点地段“门儿清”,雨中雨后巡查毫不松懈。更关键的是协同作战的力量——工务、电务、机务等部门拧成一股绳,从线路守护到供电保障,从设备巡检到应急处置,环环相扣,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汛期安全屏障”。
快速响应,“先通后固”,大动脉绝不能断!汛期险情突发,考验的是应急处置的“快”与“准”。铁路部门“快速响应”与“先通后固”的双保险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不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作为!一旦险情发生,抢修力量火速集结,首要目标是尽快恢复线路基本通行能力,确保运输大动脉的“生命线”不断流。后续再进行彻底修复加固。
动态调整,细节关怀,旅途也要有温度!防汛保安全是底线,但暑运服务的“温度”同样不能打折。面对高峰客流,铁路部门灵活出招:加开临客、动车重联、普速加挂,努力满足出行需求。遭遇恶劣天气,果断采取限速、停运或折返,动态调整方案,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更值得点赞的是那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车站增设退改签窗口、送上应急食品、安抚旅客情绪;12306平台持续优化候补购票、在线选铺等服务体验。今年还玩出了新花样:定制亲子游、研学游、红色游专列;优化“昼游夜行”时刻表,无缝对接景区时间;推广铁路畅行码、静音车厢、便捷换乘、“轻装行”寄递……这些举措,让“人在囧途”变少了,让“暖心旅途”变多了!
这个暑运的防汛实践,清晰地向人们展现中国铁路的安全防线,不仅是技术的升级迭代,更是制度协同的精密高效,归根到底,是那份“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在闪耀。当“秒级响应”的迅捷遇上“温暖服务”的细腻,当“智慧监测”的科技赋能“传统巡线”的坚守,这条穿行于风雨之中的钢铁长龙,正以更沉稳、更智慧、更温情的姿态,守护着每一个归心似箭的身影。未来,随着无人机巡检、AI风险预测等“黑科技”的深度应用,铁路防洪体系将更加智能高效。相信,这条长龙守护下的归途,必将更加安全、顺畅、温暖!为风雨中的守护者,点赞!(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