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的前世今生
作为冀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缩影,唐山皮影戏承载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记忆和价值观念。带着对非遗的好奇,7月25日,曲阜师范大学青矜承古行实践队走进了河北唐山,开展唐山皮影戏的体验活动,感受唐山皮影的魅力。
驴皮上的千年故事
实践队首先来到路南区的一间皮影戏工作室,找到年过六旬的传承人王师傅并进行采访。队员们提前准备采访提纲,认真记录内容并对关键部分录音。“唐山皮影戏可有讲究,光是这‘皮’,就得选三到四岁的黑驴脊皮。” 王师傅放下刻刀,拿起处理好的驴皮展示。阳光下,皮革呈半透明琥珀色,薄且有韧性。他介绍,传统工序从选皮、刮薄到晾晒共二十多道,任何一步出错都会影响影人在灯光下的呈现效果。队员们边听边拍摄驴皮细节,为后续整理资料做准备。
当晚,实践队观看了一场小型演出。白布幕布后,王师傅与几位艺人手持影人,配合评剧腔调摆动。“穆桂英挂帅” 的故事在幕布上呈现,影人转身、挥枪动作连贯,搭配 “唐剧” 板胡伴奏。队员们全程录制演出,计划用于校园宣传,以扩大唐山皮影戏的知晓度,助力这门非遗技艺的传承
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实践中,实践队走访了当地三家皮影戏班和非遗保护中心,每到一处都详细记录机构运营模式、演出场次及传承人数等信息,并与负责人进行座谈。负责人李主任告诉队员们,唐山皮影戏距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是中国北方皮影的代表,2006 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政府通过资金扶持、传承人培训、进校园等方式,让这项传统艺术有了更多曝光机会。队员们将这些政策措施逐条整理,形成《唐山皮影戏保护政策汇总表》。
但在王师傅看来,传承的困境依然存在。“学这门手艺太苦了,” 他感慨道,“单是雕刻,没有三五年练不出像样的活儿;表演时要手、眼、口配合,一个人得顶一个剧团用,年轻人耐不住这份寂寞。” 他收过三个徒弟,最后只剩一个留在身边,还是因为 “家里祖辈就是做这个的,放不下”。队员们认真记录王师傅所述的传承难点,同时拍摄其工作室的雕刻工具、未完成的影人等,为分析困境留存影像资料。
队员们还在街头随机采访了 30 位市民,设计了包含认知程度、观看频率、兴趣点等内容的问卷,现场回收有效问卷 28 份。统计结果显示,多数中老年人对皮影戏有记忆,年轻人却知之甚少。“小时候庙会看过,现在好像只有景区才有表演了。” 一位高中生的话被队员记录在采访笔记中,这反映出传统艺术与年轻群体的疏离。不过,在一家文创店,队员看到了用皮影元素设计的书签、冰箱贴,详细询问了产品销量、设计理念及受众群体,店员说这类产品很受游客欢迎,队员们据此在调研报告中提出 “非遗 + 文创” 的传承建议,作为皮影戏 “破圈” 的一种尝试。
让光影照进未来
实践中,王师傅教队员们刻制了一个简单的 “小娃娃” 影人。队员们按步骤领取刻刀、样板等工具,在王师傅示范握刀姿势、下刀角度后开始操作。过程中,因力度控制不当导致影人线条歪斜、细节缺失等问题频发,经王师傅指出后反复修正。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记录:“雕刻误差超过 1 毫米便会影响整体效果,需通过大量练习提升精准度”,并总结出 “传统技艺需扎实功底,创新需建立在熟练掌握基础上” 的结论。
为助力唐山皮影戏传承,队员们将此次实践所学整理成图文教程,涵盖基础雕刻步骤、工具使用技巧等内容,计划发放给学校社团及周边社区兴趣小组。同时,实践队与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共同策划 “皮影戏进校园” 系列活动,包括邀请王师傅开展 workshops、组织学生编排简易皮影剧目等,旨在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并了解这门传统艺术。此外,队员们还利用专业知识,设计了一套融合现代审美与皮影元素的表情包,通过社交平台传播,累计获得上万次转发,为皮影戏注入年轻活力。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队员们整理出《唐山皮影戏青年传承实践报告》,其中详细记录了学习雕刻的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报告指出,非遗传承需要技艺传承与文化守护相结合,建议通过组织青年体验活动、开发互动性文创产品等创新方式,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使唐山皮影戏所承载的地方记忆得到有效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