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暑期社会实践——走进丰县博物馆,探寻历史脉络
7 月 25 日,曲阜师范大学青衿承苦行实践队前往丰县博物馆,开展以 “探寻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是实践队 “行走中的历史课堂” 系列调研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史料验证、互动学习等方式,深化队员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知,同时发挥专业优势传播传统文化。
研学传薪火:让沉睡的历史苏醒
实践队抵达后,按 “研学 + 传播” 双轨计划行动,队员们分为三组同步开展活动。第一组队员先结合《史记・高祖本纪》仔细考察《古丰沿革图》,在厘清沛与丰的历史关系后,立刻转到序厅为在场参观的小学生们讲解丰县的历史变迁,他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漫画手卡,生动演示 “丰国” 到现代县城的演变过程,还耐心解答了孩子们提出的 “刘邦为何称沛公” 等问题,亲切又专业的讲解收获了陪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第二组队员聚焦 “大汉之源” 展区的文物,在拍摄青铜剑、农事竹简细节并结合《汉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后,主动为展厅内的老年游客讲解汉代的军事与农耕文化,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剑刃缺口背后的战争故事,细致阐释竹简上记载的耕作技巧,让老人们听得入了神,不时点头称赞。第三组队员则深入调研 “远古回响” 展厅的黑陶高柄杯,在系统整理制陶技术资料后,在展厅里向过往游客演示简易的制陶手法,娓娓道来龙山文化的制陶智慧,有趣的演示和讲解吸引了不少孩子驻足参与互动,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互动续文脉:从体验者到传声者
互动体验区,队员们在完成自身体验环节后,随即转入引导者角色。VR 体验区配备 4 台设备,队员按每台设备 1 人轮值的方式提供协助。轮值队员需先检查设备电量、镜片清洁度及运行状态,待游客佩戴设备前,提示其调整头带松紧度以确保画面清晰,并告知操作手柄的按键功能。在游客体验《刘邦返乡》场景的 8 分钟内,队员同步讲解场景中出现的酒肆布局、服饰特征等细节与《史记》《汉书》记载的对应关系,解答关于 “乡亲叩拜礼仪”“城墙建筑形制” 等即时提问。
“古法造纸” 体验台设有 6 个操作位,队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师傅指导下掌握完整工序后,分步骤向游客演示操作。针对泡软的桑皮纤维处理,队员示范用木槌捶打至纤维分散的标准;讲解竹帘捞纸时,重点说明倾斜角度与纸张厚度的关联。每位游客操作过程中,队员需要检查其是否按 “浆池均匀搅拌 — 竹帘水平入池 — 缓慢提升沥水” 的流程操作,对出现的纸张破损、厚度不均等问题即时指出并演示修正方法。活动期间,队员共收集游客完成的桑皮纸作品 23 张,登记编号后分类存放,计划返校后结合历史资料标注每张作品的工艺特点,用于 “古法造纸成果展” 的实物展示。
数字临摹台配备电子屏与压感笔,队员需要提前调试设备灵敏度,确保汉代瓦当纹样电子模板加载完整。游客临摹时,队员需提示其注意纹样对称比例、线条粗细等特征,对偏离原图的部分用红笔在电子屏上标注修正。虚拟汉服试穿区域,队员协助游客通过触屏选择不同款式汉服,在系统生成虚拟形象后,指出衣襟交叉方式、腰带系法等与历史形制的对应关系,对误将唐代圆领袍认作汉代服饰等情况进行纠正,同时提供《汉代服饰形制简表》供游客参考。
青春承古韵:在实践中锚定传承坐标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召开总结会,分享研学与传播心得。队员们汇总形成《丰县历史文化研学报告》和《文化传播实践手册》,后者记录了讲解技巧、互动方法等实用内容。
“从被动听讲到主动讲解,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更体会到文化传播的责任。” 队员的话引发共鸣。大家还讨论确定了后续计划,包括在校内开展 “丰县历史文化宣讲会”、制作线上文化科普视频等。
离馆时,队员们在留言簿写下感悟,承诺会持续做好文化传播者。此次活动,队员们既深化了对丰县历史文化的认知,又积累了文化传播经验,为青年参与文化传承探索了有效路径,也为后续活动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