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之滨续华章,点亮发展新路径——第九届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圆满落幕

2025-09-14 12:29:1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9月14日讯 9月13日,第九届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进入第二天议程,众多国内外权威专家继续围绕放射性药物研发、影像技术创新、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治疗精准化等热点领域展开深度报告与交流。当日共举行16场高水平学术报告,内容覆盖从基础科研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专家互动热烈,思维碰撞不断,彰显了核医学与分子影像领域的蓬勃活力与巨大潜力。截至当日18时,第二日议程在热烈的学术交流中圆满落幕,其深度、广度与落地性获参会者高度赞誉。

7

  多领域专家共话放射性药物前沿进展

  作为自2015年起举办九届的行业盛会,本届会议在规模与国际化程度上再创新高。第二日参会专家包括美国耶鲁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日本国立量子医学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国际顶尖机构的学者,以及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澳门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校的领军人物。当日的主旨报告聚焦核医学领域“卡脖子”技术与临床未竟需求,16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分享突破性成果,既有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也有临床转化的实践经验,为参会者呈现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学术盛宴。

1

  在治疗性核药物领域,多位专家报告了令人振奋的最新进展。日本国立量子医学研究所的张明荣教授聚焦《放射性抗衰老药物的开发》,介绍了其团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示踪剂方面的突出成果。该团队已成功向临床转化130种PET及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涉及Tau蛋白、α-突触核蛋白等多个关键靶点。他特别提到,部分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综合征的示踪剂已在中国大陆完成Ⅲ期临床试验,预计年内获批,这将极大推动国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冯钰天博士分享了团队十年来的科研成果——新型²¹¹I标记PSMA靶向药物。通过系统比较²¹¹I、Ac-225和Pb-212等α核素,团队发现²¹¹I在单次给药后即可实现肿瘤完全消退,且未观察到明显毒性,生存期延长达6-7倍。“²¹¹Y具有生产成本低、无子核素脱落风险、射线能量适中等多重优势,更具临床转化潜力。”

  澳门大学莫昇萍教授在《Precision Yttrium-90 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Dosimetry》中系统介绍了钇-90(Y-90)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在肝癌中的应用。她强调,通过多模态影像评估与个性化剂量规划,SITT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基于精准剂量计算的SIRT疗效明显优于固定剂量方案,部分患者生存期提升一倍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在中国逐步推广,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选择。

  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推动影像技术跨越发展

  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已成为核医学影像领域的重要技术引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放射学和生物医学成像教授刘驰在《Deep Learning Guided PET and SPECT Imaging》报告中,展示了AI技术对核医学影像的革命性突破。其团队采用基于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极低剂量PET数据的高质量重建。“即使仅使用10%–20%的标准计数,重建图像在视觉质量和医生盲评中甚至优于全剂量图像。”此外,团队还引入概率图肿瘤分割网络,显著提高了肿瘤定量准确性,为疗效评估与长期随访提供了可靠工具。

4

  耶鲁大学医学院副教授蔡正昕则聚焦PARP显像在非肿瘤领域的应用前景。他在报告《PARP PET Imaging beyond Cancer》中指出,PARP1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高度激活,可能从细胞核迁移至胞质,这一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机制研究与未来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主任程震教授以《放射性药物创新研发》为题,系统阐述了放射性药物“核素-靶向分子” 精准结合的核心原理,介绍了团队在全链条技术创新中的突破——从AI辅助分子设计、高通量筛选,到通过环化、价态调整提升分子稳定性,已成功推动多种分子探针进入临床转化阶段。“即使是⁶⁸Ga/⁶⁴Cu-Cl₂这样的简单金属离子,也能通过独特生物学机制靶向黑色素瘤,这为低成本、高效放射性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瑞士伯尔尼大学核医学系放射治疗与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首席医学物理学家施匡宇教授,分享了题为《Patient-friendly Dosimetry for Personalized Radioligand Therapy》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以人工智能(AI)技术提升核医学定量成像效率与患者治疗体验的创新路径。初步研究显示,该AI辅助方法显著提升图像信噪比,降低重建误差,在极短扫描时间内即可获得可用于临床精准评估的图像结果,有效减轻了患者多次往返与长时间扫描的负担。他强调,该技术不仅是一种算法突破,更是核医学向“患者友好型”实践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有望显著提高定量成像在个性化放射配体治疗中的普及率和实用性,为后续临床推广提供坚实技术基础。

  产学研协同共促核医学产业链融合创新

  从2015年首届会议的“搭建交流平台”,到如今成为“全球核医学创新策源地”,第九届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第二日议程的落幕,不仅是一场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标志着我国核医学领域在“国际化、精准化、产业化”道路上的重要突破。

3

  从学科发展来看,当日报告覆盖“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转化”全链条,既解决了放射性药物分子设计、AI影像重建等技术难题,也回应了临床诊断风险防范、个性化治疗等实际需求,推动多学科(核物理、化学、AI、临床医学)深度融合。“这场会议打破了地域与学科的边界,让实验室的创新想法能快速对接临床需求,让临床痛点能直接反馈给研发团队,这种高效联动正是学科进步的关键。”“今天的报告没有‘空中楼阁’,每个技术创新都锚定临床痛点,每个临床案例都反哺技术优化,这种‘双向奔赴’正是学科进步的核心动力。”多位与会专家表示。

  从产业推动来看,会议为国产影像设备、放射性药物提供了“亮相”与“对接”的平台。山东麦德盈华等企业带来的高性能小动物PET/SPECT/CT设备、多模态分子影像系统,以及新型放射性药物研发成果,彰显了“学术引领产业、产业反哺学术”的良性循环,为我国核医学产业链国产化、商业化注入信心。

  从国际合作来看,500余位中外专家的深度交流,不仅分享了技术成果,更搭建了长期合作的桥梁。这些共识也为全球核医学协同发展提供了“临沂方案”。

2

  当日议程尾声,大会主席、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放射和医学影像学教授、耶鲁大学PET中心联合主任兼化学部主任黄艺耘对所有演讲嘉宾及参会者的精彩贡献表示感谢:“本届会议成功展现了核医学多学科融合特色,涵盖从药物研发、成像技术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条,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度交流与启发的平台,推动领域协同创新与发展。”

  随着黄艺耘教授总结讲话的结束,第九届临沂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会议正式落下帷幕。当日的学术碰撞与思想交流,不仅为参会者提供了“可落地、可借鉴”的实践方案,更为全球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科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核心聚力,诊疗共襄”的主题引领下,这场跨越国界的学术盛宴,正以技术创新为笔、以临床需求为墨,书写着精准医疗的新篇章。(本网记者)

责任编辑:李晓晨
新闻关键词:分子影像会议临床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