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首列赴土耳其中欧班列启航
9月6日,随着一声汽笛划破长空,满载50个集装箱家电、服装的列车从广州国际港启程,以“铁—海—铁”多式联运模式穿越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跨越里海、黑海,最终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这趟全程万里的“跨两海”班列,不仅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与土耳其实现陆路直连,更以创新物流模式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动能。
破局传统运输困局,开辟高效物流新通道。长期以来,大湾区企业出口土耳其依赖海运或空运:海运虽成本低,但需40天以上且易受天气影响;空运时效快,但运费高昂。此次中欧班列采用“铁—海—铁”多式联运,通过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后,在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港乘船跨越里海,至阿塞拜疆巴库港后重新装车,最终经格鲁吉亚抵达土耳其。这一创新路径虽比纯铁路运输增加海运环节,却巧妙避开传统线路的拥堵瓶颈,实现20天直达的时效突破,较海运节省15天,成本仅为空运的六成。
织密国际物流网络,赋能湾区外贸新格局。广州国际港此次新增“14出5进”线路,使大湾区中欧班列通过欧亚20余国40余城,覆盖4000余家外贸企业。从2015年首列开行至今,大湾区中欧班列累计突破4000列,形成“45去15回”的双向通道网络。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班列搭载的不仅是“广东造”家电、服装,更承载着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当海运成本波动加剧,中欧班列以稳定运力成为高端制造产品出口的首选。
创新通关服务模式,彰显制度型开放优势。为保障班列高效运行,广州海关推出“24小时验放绿色通道”,实现货物“随到、随查、随放”。这种“海关—铁路—企业”协同机制,使广州国际港班列开行密度稳居广东省首位。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与沿线国家海关数据互换、监管互认,大湾区正推动中欧班列从“物流联通”向“规则衔接”升级。
站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坐标系上,这趟跨越山海的钢铁驼铃,既是湾区开放型经济活力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与共建国家互利共赢的诚意之作。当“湾区智造”通过中欧班列更高效地走向世界,当土耳其地橄榄油、格鲁吉亚的葡萄酒借道返程班列进入中国家庭,这条新时代的“丝绸之路”,正以物流畅通促进贸易繁荣,以设施联通深化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下务实注脚。(张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