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生活|鼻饲饮食:为吞咽困难老人打开生命的另一通道

2025-09-16 10:32:4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近日,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苏晓燕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位脑梗后遗症的老人,有呛咳和误吸,且曾发生过气管异物病史,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因饮食不当再次发生气管异物窒息离世。这令人无比痛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苏晓燕表示,对于无法安全经口进食的老年人来说,鼻饲饮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是预防窒息、保障营养的“安全通道”。

  什么是鼻饲饮食?

  鼻饲饮食是一种非口服的营养供给方式,利用一条柔软细长的导管,从一侧鼻腔插入,经咽部、食管,最终将导管末端留置在胃(鼻胃管)、十二指肠(鼻十二指肠管)或空肠(鼻空肠管)内,通过该管道可以将人体必需的营养液、水分和药物直接输送到胃里,从而完全绕过口腔和咽喉,从根本上避免了食物误入气管(即误吸)的风险。

  哪些人需要鼻饲饮食?

  鼻饲饮食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基本存在,且经口进食困难,无法满足需求的患者,常见于:

  1.意识障碍患者:如昏迷、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中风)后。

  2.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如晚期痴呆、帕金森病、 motor neuron disease、头颈部肿瘤放疗后。

  3.消化道结构异常或术后患者:如口腔、咽喉、食管肿瘤术后,食管梗阻、食管瘘。

  4.高代谢状态患者:如严重烧伤、创伤、感染,经口无法满足其极高的能量需求。

  5.精神性疾病拒食者:如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

  6.其他:早产儿、低体重儿吸吮无力;胰腺炎(需空肠喂养)等。

  鼻饲饮食的常见误区与真相

  误区一:“插鼻饲管很痛苦,是受罪。”

  真相:置管过程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通常只会带来短暂的不适感。一旦管道放置到位,大多数老人会很快适应。与窒息的风险和饥饿脱水的痛苦相比,这点不适是完全可以管理和接受的。它的本质是救命,而非受罪。

  误区二:“不能自己吃饭,活着就没尊严了。”

  真相: 生命的尊严首先在于生命本身的存在。 通过鼻饲获得充足的营养,老人能维持更好的精神和体力,减少因肺炎和营养不良带来的痛苦,反而能更有尊严、更舒适地生活。家属的关爱和陪伴才是尊严的核心。

  误区三:“鼻饲不如自己吃有营养。”

  真相:恰恰相反。鼻饲喂养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肠内营养液)是有科学配比的,能提供精准、全面、均衡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更容易被吸收,能有效改善老人的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力。

  家属如何照顾鼻饲老人?

  1.喂食护理

  体位:喂食时和喂食后1小时内,尽量让老人保持半卧位(抬高床头30—45度),绝不能平躺,以防食物反流导致误吸。

  卫生:操作前后务必洗手。每次喂食前检查管道位置是否正常。

  温度与速度:营养液应接近室温,喂食速度宜慢,避免一次性灌入过多。

  2.口腔护理

  即使不经口吃饭,口腔细菌仍会滋生。需每日为老人进行2—3次口腔清洁(刷牙、湿润嘴唇),这对预防肺炎和提升舒适度至关重要。

  3.管道护理

  固定好鼻饲管,防止脱出。每日清洁鼻腔和固定胶布接触的皮肤。每次喂食前后,用少量温开水冲洗管道,防止堵塞。

  4.密切观察

  注意老人有无腹胀、腹泻、恶心等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调整喂养方案。

  面对家中吞咽困难的老人,我们的爱和孝心体现在做出最科学、最安全的选择上。鼻饲饮食不是放弃,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护;不是痛苦的延续,而是生命和安全的保障。 请摒弃偏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勇敢地为亲人选择这条“生命通道”,让他们远离窒息的威胁,安享晚年。

  一旦发现老人频繁呛咳、进食时间过长、进食后声音浑浊、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害怕进食等现象,应立即就医评估,切勿抱有“慢慢吃就好”的侥幸心理!(刘雯)

责任编辑:曹红芳
新闻关键词:老人鼻饲饮食生命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