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电子发票全面推广:数字化服务的便民新跨越
自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将迎来一项重要变革: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为乘车旅客提供纸质报销凭证。这一举措标志着铁路客运服务数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继2020年电子客票全面推行后,铁路部门在提升效率、节约资源、优化体验方面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回顾近年来铁路服务的数字化发展,从2020年6月全面实行电子客票,到2024年11月启动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的过渡期,铁路部门始终以旅客需求为中心,逐步推动服务升级。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不仅减少了纸质票据的打印、管理和存储成本,也更符合绿色出行的环保理念。系统运行以来,已在方便旅客、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广受旅客认可。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在于“便民”二字。尽管纸质报销凭证退出历史舞台,但铁路部门通过多项配套措施确保服务无缝衔接:
多渠道开具电子发票:旅客在行程结束或办理退票、改签之日起180日内,可通过铁路12306App或车站窗口、自动售票机申请开具电子发票。
线下服务保障特殊群体:针对老年人、脱网人群等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旅客,铁路部门增加了线下申请渠道。旅客可凭购票时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获取“扫码开票单”,通过12306App扫码即可轻松开具发票。
代办服务人性化升级:购票人或代办人可为乘车人申请开具车票、退票费及改签费的电子发票,极大方便了团体出行或家庭出游的旅客。
此外,铁路部门继续提供“行程信息提示单”打印服务,旅客仍可获取包含乘车日期、车次、座位号等信息的纸质提示,完全不影响出行习惯。电子发票的开具、查询、下载和邮件接收均可通过铁路12306或个人所得税App完成,甚至支持因信息错误或变更导致的多次换开,充分体现了服务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值得注意的是,非实名制车票、跨境车票等特殊情况仍沿用现行报销凭证方式,确保了政策覆盖的全面性。而9月30日前乘车的旅客仍可按原方式开具纸质报销凭证,体现了政策过渡的平稳性和人性化。
此次全面推行电子发票,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铁路服务理念的升级。它减少了旅客携带和保管纸质凭证的麻烦,降低了丢失风险,同时也为企业报销和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大便利。从电子客票到电子发票,铁路部门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便捷、绿色的数字化出行生态系统。铁路电子发票的全面推广,是中国铁路数字化服务的一个缩影。它不仅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也为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铁路部门将继续推出更多便民、利民的新举措,让旅客的出行更加智慧、更加温馨。(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