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铺就发展“金光道”
截至2024年底,我国铁路建设迎来又一高光时刻:全国铁路电气化铁路里程超过12万公里,电化率达75.8% 。这一数据背后,是我国铁路电气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是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生动体现,更是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技术创新,驱动铁路电气化腾飞。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技术是核心。从1975年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到如今超12万公里的电气化铁路里程,这一路满是科技创新的足迹。早期,我国电气化铁路技术依赖引进,面临技术封锁、标准不统一等难题。但铁路人没有退缩,扎根一线、钻研技术,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蜕变。以接触网导线研发为例,为满足高铁高速、稳定运行需求,科研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高强高导铜铬锆合金接触线 ,不仅导电率提升20%,还填补了世界时速350公里以上该类线材的空白。同时,恒张力放线车等先进施工装备的自主研制,打破国外垄断,让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为铁路电气化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经济赋能,畅通区域发展脉络。电气化铁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它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相比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力更强、速度更快,能实现重载、大运量运输。大秦铁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的战略动脉,常态化开行1万吨、2万吨重载列车 ,年运量超4亿吨,源源不断地将煤炭运往全国各地,保障能源供应,有力推动了能源产业及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电气化铁路像一条纽带,串联起沿线城市,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成渝地区借助电气化铁路网络,加强了产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让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更加畅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活力。
绿色担当,助力“双碳”目标达成。在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电气化铁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内燃机车运行时会排放大量废气、烟尘,而电气化铁路以电为动力,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大大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 。同时,电气化铁路能耗更低,随着我国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使用电力驱动的铁路运输,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在一些旅游城市,电气化铁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还减少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了交通运输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12万公里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发展的丰碑,是技术创新的硕果,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它见证了我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历程,承载着无数铁路人的心血与梦想。这一成就,将持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