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高铁:从“辽宁支线”到“开放前沿”
2015年9月1日,沈丹高铁鸣笛首发,208公里、250公里时速,把沈阳至丹东的最短车程从3小时34分压到1小时11分。十年过去,31对动车往返、5分钟发车间隔,累计运送旅客逾1.2亿人次,本溪、丹东被嵌入沈阳的“一小时经济圈”。沈丹高铁不只是交通工具,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辽东半岛的“快进模式”。
从“半日往返”到“同城通勤”。沈丹高铁开通前,既有铁路曲线绕行、运力紧张,沈阳至丹东“早出晚归”几乎不可能;如今,站台显示屏上的列车高峰期五分钟一班,手机扫码、计次票、银通卡齐上阵,票价被拉到大巴水平,准点率却常年高居99%以上。沈阳软件园的程序员、本溪药都的实验员、丹东口岸的报关员,可以在同一个早晨醒来,坐在同一节车厢里吃早餐。人才、资金、技术沿着铁轨双向流动,城市边界被悄悄向东推移了几十公里,“双城生活”从营销概念变成日常生活。
风景成为“一小时产品”。周六起床,刷身份证进站,九点在本溪水洞拍“盗墓笔记”,十一点登凤凰山吹风,下午两点在鸭绿江断桥发朋友圈,晚上回沈阳吃鸡架,行程比逛商场还紧凑。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研学、红色专列一年跑两百多趟,曾经的“山海关外”冷面标签,被枫叶、江风、美食一点点替换。游客发现,辽宁的秋天不再遥远,而是可以被“一小时”反复咀嚼的零食。
钢铁脊梁上的“柔软服务”。十年运营,沈丹高铁并未停留在“快”的层面。沈阳站“美丽”服务台、本溪站“枫叶情”、凤城东站“东哥”团队,把轮椅接送、重点旅客预约、双语引导做成标准化流程;沿线居民笑称这是“可以撒娇的铁路”。当速度配上人情味,钢铁脊梁才真正长进百姓的日子。极端天气里,铁路与地方应急联动,半小时完成旅客转运,窗外寒风猎猎,窗内人心暖暖。
这条208公里的高铁,十年里把“偏远辽东”写成“同城辽东”,把“交通末梢”升级为“开放前沿”,更把“速度故事”讲成了“幸福故事”。沈丹高铁把“一小时”变成日常。它让上班族多睡一场回笼觉,让玉米和钢材找到南下最快的船,让游客在一天内看遍枫叶与江岸,也让雪夜里等待的人心有所依。下一个十年,列车仍将呼啸向前,继续把不可能写成习以为常,把辽东大地的每一次脉动,精准地送达更辽阔的未来。(李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