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科汇理研究院秘书长谢志强: 以产学研融合破局就业结构性矛盾,为科技强国注入青年动能
在“创新驱动发展”与“就业优先”双重战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正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科研院所人才缺”的结构性矛盾——2025届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1222万人,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55.5%,而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科研领域技术岗位缺口率长期超过20%。在此背景下,中科汇理信息技术研究院搭建的中科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人才培育开发平台,以“汇聚英才,荐贤循理”为宗旨,开辟了青年人才与科研需求精准对接的新路径。
9月11日,中科汇理信息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秘书长谢志强受邀参加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接受专访,深入解读平台的创新模式与实践价值,分享破解就业与人才矛盾的思路。

中科汇理信息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秘书长谢志强
问: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您认为这一结构性矛盾的核心症结是什么?平台成立的初衷是否与此相关?
答:这一矛盾的核心症结在于“供需错配”,具体体现在“筛选标准”与“实际需求”的脱节。从供给端看,2025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达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但超半数毕业生面临求职压力,2024年就业率仅55.5%,很多青年人才虽基础扎实、潜力突出,却因学历未达传统高要求,难以进入科研领域;从需求端看,科研院所为响应《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部署加速扩张,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领域技术岗位缺口率长期超过20%,但亟需的实践型技术人才,又受限于硕士、博士学历门槛,招不到合适的人。
正是看到这样的痛点,在中国科学院指导下,成立了中科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人才培育开发平台,以“汇聚英才,荐贤循理”为宗旨,就是要打破“唯学历”的桎梏,搭建起“人才供给”与“科研需求”之间的桥梁,让基础扎实、潜力突出的青年人才(哪怕学历未达高要求)能进入科研院所,同时为院所输送适配战略需求的骨干力量,从根本上缓解供需错配问题。
问:平台如何筛选出“学历不足但潜力突出”的青年人才?相比传统简历筛选,这种筛选模式的优势在哪里?
答:我们彻底摒弃了“唯学历论”,构建了以“能力+潜力”为核心的多维评估体系,核心是围绕“认知能力、实践素养、职业特质”三大维度,结合9项工具量化分析人才的科研成长潜力。具体来说,会通过情景模拟还原科研场景中的实际问题,看人才的应对思路;通过项目拆解考察技术理解与执行能力;通过结构化访谈挖掘职业规划与科研适配度,更重要的是,我们依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认知模型,能深入评估人才的创新思维、抗压能力、团队协作等“软实力”——这些都是传统简历筛选只看学历、专业等“硬指标”无法覆盖的。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是“精准识别璞玉”。比如有的专科毕业生,可能在实验操作、技术应用上有天赋,传统筛选会因学历直接排除,但通过我们的评估,就能发现他的潜力;还有的本科生,虽无高学历,但对科研有强烈热情、学习能力强,也能通过评估进入培育体系。这不仅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也响应了人社部《关于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要求”。
问:筛选后的人才如何与科研院所的岗位精准对接?目前匹配效果如何?
答:我们的匹配逻辑是“从需求端出发,做定制化推荐”,核心是“人才-岗位-导师”三元匹配算法,具体分三步:第一步是深度对接需求,我们已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力学研究所等30余家单位建立合作,梳理出他们的管理岗、科研岗、支持岗需求库,逐一解析“项目阶段痛点、团队能力缺口、技术路线适配性”——比如某个课题组在“长征九号火箭燃料稳定性研究”中缺实验技术人员,就明确需要“材料分析+实验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第二步是精准匹配,结合人才的能力特质、职业规划,与岗位需求、导师研究方向做双向匹配,确保人才能力贴合岗位需求,同时导师能针对性带教;第三步是跟踪适配,人才入职后,我们还会跟进初期适应情况,根据反馈微调匹配细节。
从效果来看,近两年我们的输送匹配成功率已超85%,基本实现“人岗适配”——科研人员入职就能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基础工作,不用再花大量时间适应;管理和支持人员也能快速融入核心处室业务,有效破解了“人岗错配”的难题。
问:人才入职后,平台如何帮助他们成长为“一线技术骨干”?是否有长期发展的保障机制?
答:我们设计了“三阶培养+深造护航”的全周期成长体系,目标是3-5年将人才培育为一线急需的技术骨干。
“三阶培养”是阶梯式能力提升:首年是“基础赋能”,由院所导师一对一带教,重点攻克科研工具应用、实验规程操作等基础技能,打牢实践根基;次年是“专项攻坚”,安排人才进入真实项目组,比如参与“长征九号”相关研究、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等,主攻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在实战中积累经验;第三年起是“独立担纲”,让人才尝试承担子课题设计,逐步向技术骨干转型。全程还会嵌入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认证课程,确保能力进阶与国家战略需求同步。
长期发展方面,我们打通了“学历天花板”: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0余所高校,为完成淬炼计划的学员开通“硕士/博士在职深造绿色通道”,学员在研项目的成果可直接认定为学分,不用脱产就能提升学历;同时对接人社部“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最终实现“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认证+院所项目履历”三重背书,让人才既能在岗位上成长,也能通过深造拓宽发展空间,没有后顾之忧。
问:平台的运转需要多方资源支撑,目前有哪些核心合作伙伴?这些合作能为平台带来哪些助力?
答:平台能高效运转,离不开“政、研、学”多方合作伙伴的支撑,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依托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中科科技培训中心、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工业与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这些机构为我们提供政策指导、资源对接和专业背书,确保平台方向契合国家战略;第二类是“科研合作方”,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数十个院所,他们提供真实的岗位需求、项目场景和导师资源,让人才培育有“实战土壤”;第三类是“教育合作方”,即100余所合作高校,为人才深造提供通道,确保“培育-认证”形成闭环。
此外,我们还打造了两个品牌服务:“求职家”聚焦求职辅导,提供笔试培训、面试指导、简历优化等服务,帮助人才打通入职环节;“中科研究猿”侧重科研思维培养,比如课题设计、文献解读等,为人才进入科研领域做铺垫。这些合作和服务,让平台从“筛选”到“培育”再到“就业”,形成了完整的支撑链条。
问:您认为平台的模式对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有哪些意义?未来还有哪些规划?
答:从价值来看,这个模式有三重开创性意义:一是战略上,率先打破“唯学历”桎梏,践行国家“破五唯”改革导向,让人才评价更科学、更贴合实际需求;二是模式上,构建了“院所定标-平台育苗-高校认证”的产教融合闭环,实现人才供给与科研需求的动态适配,为其他领域破解就业矛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三是技术上,研发了动态胜任力追踪系统,能实时监测人才成长情况,推动培养过程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升,提升培育效率。
未来,我们的规划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扩大合作范围,计划新增10-15家科研院所和20余所高校合作,覆盖更多地区和科研领域,让更多人才受益;二是优化匹配技术,升级“人才-岗位-导师”三元匹配算法,加入“人才成长预测”模块,让匹配更精准、更具前瞻性;三是深化能力本位评价,推动更多科研院所认可我们的评估体系,让“能力导向”成为行业共识。最终目标还是“汇时代英才,荐家国栋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更多青年动能。
从“打破学历桎梏”到“全周期培育”,从中科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人才培育开发平台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新可能——既为青年人才开辟了科研理想的实现路径,也为科研院所注入了适配战略需求的骨干力量。随着平台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必将为科技强国建设凝聚更多青年智慧,书写人才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