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公里铁路贯通陇东,振兴西北经济新动脉
2025年9月,甘肃省新建平凉至庆阳铁路工程建设用地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条全长92.6公里的国家Ⅰ级双线客货共线电气化铁路,北起平凉南站,南接银西高铁庆阳站,途经崆峒区、镇原县、西峰区,设计时速120-160公里,总投资138.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填补陇东地区铁路网空白,与既有西平铁路、银西高铁形成联动,成为西北地区“能源东输”与“产业西进”的关键通道。
从“路网留白”到“枢纽重构”。平庆铁路的最大价值,在于破解了陇东地区长期面临的交通困局。历史上,陇东地区虽坐拥煤炭、石油等资源,却因铁路网络薄弱,资源外运依赖公路,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此次铁路贯通后,平凉至庆阳的货运效率将提升3倍以上,年货运量预计突破3000万吨,直接服务于平凉煤化工基地、庆阳油气田等产业带。更关键的是,铁路与银西高铁的接驳,使庆阳融入西安“2小时经济圈”,为陇东农产品(如庆阳苹果、镇原黄花菜)搭建了直通关中平原的“冷链快线”,预计每年可带动农产品外销超50万吨。
铁路如何改写“山沟里的生活”。铁路建设从来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民生福祉的具象化。以镇原县为例,过去村民进城需辗转3小时山路,铁路通车后通勤时间将缩短至40分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造血式发展”:铁路沿线将布局5座车站,其中北石窟站将配套建设物流园区,直接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庆阳站扩建后,可容纳日均3000人次的客流,为红色旅游(如南梁革命纪念馆)注入新活力。此外,铁路部门创新采用“以地养路”模式,将沿线2000亩闲置土地开发为光伏农业综合体,既保障铁路用地,又为村民增收开辟新路径。
铁路建设中的生态突围。在生态脆弱区修铁路,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平庆铁路给出了答案。建设过程中,施工方首创“生态修复同步推进”机制:隧道施工采用“零开挖”进洞技术,减少山体破坏;桥梁桩基施工后,同步回填种植土恢复植被;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全线设置128公里生态防护网,涵养水源面积达15平方公里。更值得一提的是,铁路部门与国网甘肃电力合作,在镇原隧道试点“光伏+铁路”供电系统,利用隧道顶部空间安装光伏板,预计年发电量可满足车站30%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1.2万吨/年。
从“山高路远”到“铁龙穿山”,平庆铁路的获批不仅是甘肃交通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生动实践。它既承载着革命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肩负着“一带一路”节点城市联通东西的使命。当汽笛声在陇东山谷回荡时,一个更开放、更绿色、更包容的西北发展图景,正沿着铁轨徐徐展开。(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