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强:从金融菁英到人才“伯乐”,以产学研融合破局就业困境
谢志强,现任中科汇理信息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秘书长、中科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人才培育开发平台项目主任。历任中国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业务经理、北京市分行行长助理(经理级),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项目经理,Calypso China战略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
“我在银行做风险管理时,见过太多简历漂亮但上手慢的毕业生;后来在企业,又常常为找不到能立刻解决问题的工程师发愁。”谢志强坐在中科汇理信息技术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身旁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画着人才培养流程图,眼神里满是笃定,“这不是人才不够,而是培养和需求脱节了。”
从中国银行总行的业务精英,到安永、Calypso的项目专家,再到如今的“人才伯乐”,谢志强的职业生涯始终在与“人”和“标准”打交道。正是这些一线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要搭建一座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
一次“碰壁”催生的变革
故事要从谢志强在某金融科技公司担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时说起。当时,公司启动一个大数据风控项目,急需一批既懂金融业务、又掌握Python编程和机器学习的复合型人才。HR部门筛选了上百份简历,最终录用了5名计算机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他们的成绩单和项目经历都堪称完美。
然而,上岗后的情况却让谢志强始料未及。“小伙子们理论基础很扎实,算法模型也能讲得头头是道,但一拿到我们公司真实的业务数据,就犯了难。”谢志强回忆道,“他们不知道如何将坏账率、客户行为等金融指标转化为模型特征,更不理解银行风控的实际逻辑。我们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带他们熟悉业务,项目进度直接滞后了一个季度。”
这次“碰壁”让谢志强深受触动。他意识到,高校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是“实战型战士”。“就像学游泳,在岸上把动作背得再熟,不下水永远学不会。”他说。
一套“组合拳”打通就业堵点
2024年,在中国科学院指导,中科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中科科技培训中心、工业与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支持下,中科汇理信息技术研究院和中科产学研合作一体化人才培育开发平台相继成立,谢志强出任中科汇理信息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秘书长、平台主任。他带着团队,打出了一套精准的产学研融合“组合拳”。
这正是平台“三阶培养”体系发挥作用的时候:
第一阶段(基础赋能): 导师给他分配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兄,一对一指导他熟悉课题组常用的算法库和遥感数据处理工具。王浩花了一个月时间,跟着师兄跑实验、学工具,终于能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数据预处理工作。
第二阶段(专项攻坚): 三个月后,王浩被安排加入一个子项目,负责优化其中的“地物分类”算法模块。他遇到了模型准确率不高的难题,一度很沮丧。导师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从数据质量、特征工程等方面去排查。王浩反复调试,查阅了大量文献,最终通过引入一个新的特征提取方法,将准确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独立担纲): 入职一年半后,王浩已经能够独立负责一个小型的算法优化任务。同时,他通过平台的“深造绿色通道”,开始了在职硕士的学习,他在工作中完成的算法优化项目,直接被认定为硕士课程的实践学分。
现在的王浩,已经成为课题组里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不仅能高效完成分配的任务,还能为项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谢志强带领平台学员参观风洞试验室
做人才成长的“铺路石”
如今,谢志强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既要跑高等院校、科研企业对接需求,又要去高校沟通课程,还要盯着实训项目的进展。有人问他,从金融行业的高薪岗位转型做人才培育,会不会觉得辛苦?
他却摇了摇头:“在银行做风险管理,守护的是资金的安全;现在做人才培育,守护的是年轻人的未来和产业的根基。看着一个个学生从迷茫的应届生,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骨干,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谢志强说,他的目标很简单:“我希望未来提到‘产学研融合’,大家能想到我们的平台;提到‘靠谱的人才’,企业能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培养的学生。我就是想做一块人才成长的铺路石,让更多年轻人能少走弯路,让更多企业能招到好用的人。”
谢志强讲解平台工作
随着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谢志强的“人才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而他自己,也从当年那个在金融圈里审视风险的“旁观者”,变成了如今在人才战场上主动破局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