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夏庄村振兴纪实—— 清廉班子引领乡村振兴

2025-11-03 19:26:2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振兴乡村,贵在提升效能质量,富美乡村,重在有文化、有颜值、有精神,百姓幸福应有收获感与自尊感。”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夏庄村两委领导班子,秉承这样的信念,全力提升乡村振兴质量。他们做到聚焦产业兴村,全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夏庄村坐落于九山镇政府驻地西 5 公里处,由夏庄、青杨峪、申家上峪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地域面积 1594 公顷,共 410 户 2845 口人。这里坐拥 8000 亩板栗种植基地,辐射镇域 3 万余亩板栗林,是全国十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省级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齐鲁十大放心果品 “青杨峪板栗” 的发源地。八棵树景区镶嵌其中,98% 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成为名副其实的 “天然氧吧”。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董刚的带领下,夏庄村 “两委” 班子通过练就担当硬功、创新治理模式、壮大特色产业、厚植文明底蕴、改善人居环境、涵养淳朴民风,让这个合并村从产业单一、发展不均,蜕变为集体增收、群众富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书写了一幅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清廉风护航振兴路的生动画卷。

  练就一副 “铁肩膀”

  “两委” 会扛起全村发展新嘱托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班子硬不硬,关键看作风。” 夏庄村由三个建制村合并而成,合并初期面临着产业发展不均、村民诉求多元、集体凝聚力不足等诸多难题。如何破解发展困境、回应群众期盼,成为摆在村 “两委” 班子面前的首要课题。村党支部书记董刚深知,唯有锻造一支本领高强、作风清廉的 “铁班子”,才能扛起全村 2800 余名群众的发展嘱托。

  合并以来,夏庄村 “两委” 班子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筑牢战斗堡垒。建立 “两委” 班子常态化学习机制,每月集中学习党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律法规和农业技术知识,每年组织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在学思践悟中提升履职能力。

  针对三个自然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班子成员实行 “分片包联” 责任制,董刚书记带头包联基础最薄弱的申家上峪村,其他 “两委” 成员各包一个自然村,每月至少 15 天深入农户家中走访,倾听群众诉求、梳理发展难题。合并五年来,累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320 余条,办结率达 98% 以上。为解决村民 “办事难、跑断腿” 的问题,村 “两委” 打造 “一站式” 便民服务站,设立党建、民政、社保等 6 个服务窗口,实行 “两委” 成员轮流坐班制,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事项代办等服务,五年来累计代办各类事项 1500 余件,群众满意度达 99%。

  在重大事项决策上,夏庄村 “两委” 严格执行 “四议两公开” 制度,无论是产业项目引进、大额资金使用,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坚持集体讨论、民主决策。2020 年莓桃产业扶贫项目立项时,“两委” 班子先后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 5 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项目选址、资金分配等关键事项,让群众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正是这种 “遇事共商量、决策讲民主” 的工作作风,让村 “两委” 班子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凝聚起全村上下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筹集平安 “新核能”

  绘出民主治理新路线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夏庄村 “两委” 深刻认识到,只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为乡村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近年来,班子以 “平安夏庄” 建设为抓手,创新治理模式、健全治理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平安 “新核能”。

  健全组织体系,筑牢治理 “桥头堡”。夏庄村整合党员、村民代表、退役军人等力量,组建了一支由 50 人组成的 “红韵夏庄” 志愿服务队,分为治安巡逻、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 6 个小分队,实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建立 “党支部 — 网格党小组 — 党员中心户” 三级治理网格,将全村划分为 12 个网格,每个网格由 1 名 “两委” 成员担任网格长、2 名党员担任网格员,负责网格内矛盾排查、隐患整改、服务代办等工作。五年来,累计排查化解邻里矛盾、土地争议等矛盾隐患 80 余起,化解率达 100%,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

  创新治理方式,激活民主 “内生力”。推行 “村民议事会” 制度,每月 5 日定为 “议事日”,邀请村民代表、老党员、乡贤等共同商议村里的大事小情。针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等问题,通过 “摆事实、讲道理、听民意” 的方式,充分吸纳群众智慧。为规范村民行为,村 “两委” 牵头修订《夏庄村村规民约》,将垃圾分类、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印发至每户村民家中,并制作成文化墙、宣传册进行广泛宣传。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治理 “精准度”。夏庄村投入 15 万元,在村里主要路口、板栗基地、光伏电站等重点区域安装监控摄像头 60 余个,实现全村视频监控全覆盖。建立 “平安夏庄” 微信群,村民可通过微信群实时反映问题、上报隐患,村 “两委” 成员和网格员第一时间响应处置。此外,村里还配备了智能消防栓、应急广播等设备,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防汛抗旱等应急演练,提升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五年来,夏庄村先后荣获 “临朐县平安建设先进村”“潍坊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等荣誉称号,民主治理成效显著。

  开启开展 “新胆识”

  闯出产业振兴新路子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夏庄村 “两委” 班子立足本村资源禀赋,以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的胆识,跳出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闯出了一条 “多元发展、多点支撑” 的产业振兴新路子,让村集体经济从薄弱走向壮大,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板栗产业升级,打造富民强村支柱。板栗是夏庄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全村板栗种植面积 8000 亩,辐射镇域 3 万余亩,年产板栗 7500 吨,是江北最大的板栗产销集散地。但长期以来,存在 “重种植、轻加工” 的问题,产品附加值低,村民收入增长缓慢。为改变这一现状,村 “两委” 班子牵头成立青杨峪板栗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载体,推动板栗产业从 “单打独斗” 向 “抱团发展” 转变。

  五年来,村 “两委” 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累计投入 1400 多万元,对板栗基地的灌溉、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升级,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使板栗亩产增产 20% 以上。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引进板栗糕、板栗罐头、板栗酒等深加工项目 3 个,延长了板栗产业链,让板栗从 “原字号” 变成 “精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 3 倍以上。如今,青杨峪板栗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海外,2017 年夏庄村被评为全国有机农业(板栗)示范基地,青杨峪板栗被评为齐鲁十大放心果品。

  为进一步挖掘板栗产业潜力,2022 年村 “两委” 经多方考察,在青杨峪村开展栗蘑种植试点,投资 30 多万元新建 2 处种植大棚,发展林下经济,打造 “树上结金、树下生银” 的现代农业高效循环产业。据初步估算,一个栗蘑包年生产 2 斤鲜菇,每斤市场价 10 元,一个菌包产值 20 元,一亩地可栽植 11000 个菌包,年产值达 22 万元;菌种研发在满足当地种植需求的同时对外出售,预计年可实现经济收入 20 万元。项目资产归村集体所有,每年拿出不低于投资的 8% 用于贫困群众分红和村集体公益事业,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光伏产业赋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夏庄村年平均光照 2514.1 小时,无霜期 203 天,光照充足,空气质量良好,是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村 “两委” 班子敏锐捕捉新能源发展机遇,将光伏发电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增长点。2016 年,投资 30 万元在村石门亭南山开发 600 平方米山坡,建设光伏发电站项目,实现了扶贫开发与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的有机结合。该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 4 万千瓦时,年收益 3.9 万元,净收益约 1 万元,每名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 60 元,村集体年增收约 0.7 万元。

  看到光伏发电项目的良好效益后,村 “两委” 班子乘势而上,2017 年依托第一书记项目,再投资 20 万元在村委办公室院内及空闲场地新建 30 千瓦光伏电站,年平均发电量预计达 3 万千瓦时,让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群众分红迈上新台阶。如今,光伏发电项目已成为夏庄村集体经济的 “稳定器”,为村集体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

  此外,夏庄村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藏香猪、青山羊、麋鹿等珍禽生态养殖和有机蔬菜水果种植项目,形成了 “板栗为主、多元互补” 的产业发展格局。五年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不足 5 万元增长到如今的 80 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 1.2 万元增长到 2.8 万元,产业振兴真正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筑起文明提升桥与梯

  捧出文化赋能新果实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夏庄村 “两委” 班子始终坚持 “文化兴村” 理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筑起文明提升的 “桥” 与 “梯”,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绚烂绽放。

  挖掘本土文化,厚植文明底蕴。夏庄村有着悠久的板栗种植历史,现存 100 多株树龄超过百年的板栗树,板栗文化已深深融入村民的生产生活。村 “两委” 班子以 “金栗飘香” 为主题,深入挖掘板栗文化内涵,建设了板栗文化墙、板栗博物馆,展示板栗种植历史、加工工艺和民俗风情,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收集整理村里的民间故事、传说轶事,编撰成《夏庄风情》一书,让本土文化得以代代相传。

  搭建文化平台,丰富精神生活。五年来,村 “两委” 累计投入 80 万元,建设了占地 2000 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音响设备等设施;建设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等功能室,藏书 5000 余册。定期组织开展 “板栗文化节”“农民运动会”“文艺汇演” 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每年不少于 6 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 “文化大餐”。此外,组建广场舞队、秧歌队、合唱队等文艺队伍 3 支,吸纳队员 120 余人,定期开展排练和演出,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文明新风,引领时代风尚。村 “两委” 深入开展 “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最美邻里” 等评选活动,每季度评选一次,通过张贴光荣榜、举办表彰大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开展 “移风易俗” 专项行动,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倡导简办快办,反对铺张浪费,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

  施展为民 “真功夫”

  推进环境提升时间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夏庄村 “两委” 班子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以 “钉钉子” 精神推进环境整治提升,制定详细的 “时间表” 和 “路线图”,从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分类处理、村容村貌美化等方面入手,让村庄旧貌换新颜。

  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合并以来,村 “两委” 累计投入 600 多万元,对村里的大街小巷进行全面硬化,硬化路面总长 15 公里,实现 “户户通”;疏通河道 3 公里,修建拦水坝 5 座,解决了雨季积水问题;新修文化广场、小凉亭、小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12 处,方便了群众出行和休闲娱乐。同时,推进 “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 380 户,改造率达 93%;实施 “饮水安全” 工程,更换老旧供水管网 20 公里,让村民喝上了安全、干净的自来水。

  推进垃圾分类,建设清洁乡村。村 “两委” 在全村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在村里主要路口、村民聚居区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点 20 个,配备分类垃圾桶 80 个,聘请专职保洁员 6 名,负责全村的环境卫生清扫和垃圾清运。通过发放宣传册、开展讲座、村民微信群宣传等方式,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五年来,累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30 余次,发放宣传册 2000 余份,全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 100%,参与率达 95% 以上,村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

  手握和谐 “助力器”

  呈现村风转变新风景

  和谐稳定的村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夏庄村 “两委” 班子手握和谐 “助力器”,通过加强民生保障、深化邻里互助、化解矛盾等举措,让村风民风持续向好,呈现出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安居乐业的新风景。

  强化民生保障,温暖群众心田。村 “两委”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关注困难群众、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五年来,累计为 120 名困难群众申请低保、特困供养等救助政策,为 80 名老年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为 30 名残疾人申请了康复辅助器具和生活补贴。建立 “一对一” 帮扶机制,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60 对,定期上门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此外,建设村级幸福院 1 处,为村里的孤寡老人提供日间照料、餐饮娱乐等服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深化邻里互助,凝聚向善力量。村 “两委” 倡导 “邻里互助、守望相助” 的传统美德,组建 “邻里互助队”,由党员、村民代表带头,为村里的困难群众、老年人提供代购代办、农业生产帮扶等服务。

  化解邻里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建立 “邻里矛盾一站式调解中心”,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吸纳老党员、乡贤、法律顾问等组成调解队伍,及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推行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的工作机制,对排查出的邻里矛盾,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调解,确保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五年来,全村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

  穿越风雨,登上山巅。从振兴规划到项目落实,从民主治理到利益分配。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夏庄村“两委”领导班子做到以党性为原则、以民主为起点、以制度为保障,让乡村振兴的果实,融入到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延伸中去。(供稿:鲁农宣 潍兴闻 临广讯 马德 政建 于大庆)

责任编辑:李景鑫
新闻关键词:临朐县九山镇夏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