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的生命答卷
鲁网3月14日讯 马永泉,生前是荣成市夏庄镇甲夼马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曾荣获山东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威海市“攻坚克难基层好干部”“第八届威海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23年11月9日,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一直坚守在乡村振兴一线。多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发展集体产业、整治村居环境,用实际行动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了落后村到先进村的涅槃重生,他用生命书写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感人诗篇。
初心如炬,花甲之年挑重担
马永泉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乡村振兴大院一事忙碌着。连续多天感觉身体不适的马永泉抽空到医院检查,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让他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他还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回到村里,为村里的事务而忙碌着。2023年11月9日,马永泉永远地离开了……马永泉的去世,不仅给他的家人带来了巨大冲击,甲夼马家村的村民们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马书记真是太累了,他很少回到市区家里住,村里所有的工地项目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几年前他就查出心脏病,但他一直忘我地工作,没有时间休养,就在去世前还在调度乡村振兴的事……”马永泉曾经的老搭档,今年73岁的张秉春声音哽咽、泪眼扑簌。
去年年初,马永泉曾对镇上熟识的机关干部说,年纪大了,身体有些撑不住,想干到这届结束就退休,他的大孙女15岁了,因为工作他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如今小孙女上小学了,他不想再错过,他真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年轻人接班,带着甲夼马家村走的更远更稳,然而,这一切他再也等不到了……
马永泉生前将村庄的规划蓝图一一详尽列出,在村庄建设规划里,有不少乡村振兴和民生项目要落地:给村内老人建设的新浴池马上就要完工了,每天可以让几十位老人洗上热水澡;土地整改项目完成了,发动志愿者用新增的十亩土地进行芋头种植,增加集体收入;村里闲置的房屋整合起来,打算开展农家乐民宿项目;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乡村振兴大院”火速推进中,已和网红达人达成合作,等大院建成就开展电商直播,销售特色农产品,致富增收的同时,定期开展文化演出,让村内群众的生活丰富多彩……
看着满满当当的工作行程和规划,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马永泉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处处对标对表”的高标准、“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换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百姓富足,而他亲手描绘的和美画卷自己却再也看不到了……
凝心聚力,村庄蝶变展新颜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再苦再难的任务交给他,他从来都是迎难而上、永不放弃。马永泉一生担任过两次甲夼马家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次是1976年,那一年马永泉21岁。马永泉工作能力强,干起事雷厉风行,在他任职的6年里,甲夼马家村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大跨步”,到1982年,在整个夏庄镇的农业生产“八项指标”上,甲夼马家村七个指标均为全镇第一,尤其花生的产量和质量,远近闻名。他也被村里人亲切地喊作“小书记”。
由于能力突出,1982年,夏庄镇党委将马永泉调到镇政府工作。后来,陆续担任多个镇办企业负责人,直到2015年退休。马永泉一直牵挂着村庄发展。在村庄环境大整治期间,马永泉个人捐赠了100支用于供排水的高压水泥管,自费雇来一辆挖掘机帮助村里,让村民们十分感动。
2017年5月,离乡30多年的马永泉在村民们的联名要求下,再次回到了甲夼马家村,成为了“二茬”村书记。当时的甲夼马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风民风懒散,许多人劝他要慎重考虑,但是马永泉却暗下决心一定带领这个村子发展起来。于是,他自己监工、自掏腰包,把村子北头的两个水库清了淤,干起了“义务劳动”。出了钱,费了力,村民们看出来了:这书记,是来干实事儿的。
日子一天天开始变好,为了尽快转变村庄风气,马永泉动用了两大“秘密武器”。2018年,乘着荣成市成为首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的东风,马永泉用好“志愿+信用”机制,给村民们“打星插旗”,建起3支180人的志愿服务队。一次志愿活动计一颗星,四颗星换一红旗,以金字塔形式将全体村民得星数多少排列名次,张榜公布,也将村民福利与信用考核挂钩。分高的本来就有动力,分低的脸上挂不住,纷纷争着给村里“干活”。别看信用分“摸不着”,但带来的都是“实在事儿”:村内管网改造7800米、户户通路面硬化1万多平方米、河道整修250米……几年时间,马永泉带着村民“实打实”干了出来。
马永泉的另一“秘密武器”就是老年协会。面对村内老龄化严重的难题,马永泉不仅不愁,反而充分发挥他们声望高、群众基础好等优势,吸纳65名70周岁以上老人成立甲夼马家村老年协会,动员老年人积极参与村庄治理、矛盾调解等,通过“一帮一、一带二”,带领子女和亲属都参与到村庄发展当中。很快,甲夼马家村又先后成立了党员先锋、清洁家园、夕阳最红等6支志愿服务队,实现“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参与者”的良好局面。
2018年,为大力推行移风易俗工作,村里决定打造石马山地下公墓,协会会员一呼百应,主动带头劝导村民迁坟,前期规划完成后,又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其中年龄最大的会员82岁,砌水沟、砌石头墙也干的热火朝天,最终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仅半年公墓就投入使用,累计节省费用20余万元。
心系桑梓,一枝一叶总关情
“干工作,都是为了群众满意。”带着这样的信念,在2020年,马永泉考虑到村内80周岁以上老人存在“吃饭难”问题,建设了免费吃饭的暖心食堂,成立了“巧厨娘”志愿服务队,通过轮岗方式,提供助餐、配餐、送餐等服务;在暖心食堂后身开垦了一处爱心菜园,由志愿者认领,为暖心食堂供菜,为村集体节省开支8万元。不仅如此,马永泉还组织志愿者为老人们读报纸、打快板、谈村情,让老人们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用马永泉的话说,甲夼马家村的生活要“一年四季都精彩”。
现如今民风正了,村情好了,工作好开展了,马永泉便谋划着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成为了他的“心愿”,恰逢荣成市出台扶持高效农业发展和土地流转政策,他多次与村“两委”班子研究,确定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种植项目。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志愿服务”管理模式,村集体流转土地120多亩,发展苹果规模种植,年内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牵头与当地果业大户合作,借助对方规模化专业化优势,为村里建设千亩新型果园;发动村内30多名志愿者参与采摘大棚建设,种植葡萄、樱桃等经济作物……据估算,村集体年收入近40万元。
如今,走在甲夼马家村的村路上,无不感慨这座村庄的美:干净整洁的环境,风景如画的景色,处处可见的宣传标语,公开栏里的好人好事……整个村子散发满满的正能量!
脚下沾满厚厚泥土,心里盛满浓浓真情。马永泉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乡村振兴、村庄治理,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无愧于党的事业,无愧甲夼马家村人民,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他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楷模。(通讯员 毕春燕 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