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宿蚌城际铺轨启程背后的区域跃迁密码
2025年8月6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高铁站房施工现场,随着第一对500米长钢轨精准落位,淮宿蚌城际铁路全线铺轨工程正式启动。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161公里的高速铁路,北起淮萧联络线淮北北站,南至京沪高铁、合蚌高铁共线的蚌埠南站,设6座车站,铺轨总里程达346.19公里。采用国内最先进的CP500Z本邻双线铺轨机组,单日最高铺轨进度可达9公里,预计10月底完成全线铺轨。项目通过智能调度平台与北斗定位系统,构建起“可视化智慧管理”体系,不仅将施工效率提升30%,更通过隐患预判模块筑牢安全防线。
区域协同的“新动脉”,重构皖北经济地理版图。淮宿蚌城际铁路的落地,绝非普通交通工程,而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皖北的“关键落子”。其北接郑徐高铁,南联京沪、合蚌高铁,形成“北接中原、南达长三角”的立体网络,将淮北、宿州、蚌埠三市纳入“1小时经济圈”。这条“黄金走廊”的打通,使皖北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的时空距离大幅压缩,为产业转移、人才流动、资本配置提供硬支撑。数据显示,铁路通车后,沿线三市GDP增速预计提升1.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文旅、现代农业等产业集群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更为关键的是,其填补了皖北地区高速铁路空白,优化区域铁路网布局,为“轨道上的长三角”补上关键拼图。
技术创新的“试验田”,打造高铁建设新标杆。从铺轨工艺到智能管理,淮宿蚌城际铁路处处彰显技术创新。CP500Z本邻双线铺轨机组的运用,实现单线、跨线及左右线同步铺轨,单日9公里的进度刷新行业纪录。而智能工程线调度信息平台,通过北斗定位对铺轨机组、运输车实时监控,搭载隐患预判模块,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皖北平原地质特点,项目团队突破大跨度桥梁合龙口高差控制、斜拉索索力精调等技术难题,确保无砟轨道在复杂环境下的精准铺设。这些创新不仅提升施工效率30%,更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标准,为后续高铁建设提供范本。
民生幸福的“连心桥”,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对皖北百姓而言,这条铁路带来的不仅是速度提升,更是生活品质的跃升。宿州西站周边,原本偏远的乡村因高铁规划迎来开发热潮;蚌埠南站作为共线枢纽,将实现与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公交化”通勤。更值得期待的是,铁路沿线的黄里风景区、固镇垓下遗址等文旅资源,通过高铁串联成“皖北文化旅游带”,“坐着高铁游皖北”将成为新时尚。此外,固镇南站等新建站房结束县域无高铁的历史,让偏远地区居民共享发展红利。这种“交通+文旅+民生”的融合模式,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共同富裕落地生根。
从铺轨基地的钢轨储备到智能机组的轰鸣作业,从区域经济的协同共振到民生福祉的切实提升,淮宿蚌城际铁路的建设,始终贯穿着“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它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生动实践,是技术赋能基建的典范,更是民生导向发展的缩影。当最后一米钢轨铺设完成,这条“钢铁动脉”必将为皖北崛起注入强劲动能,在长三角的版图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侯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