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灶台到产业链:李奇斌的预制食材崛起之路

2025-09-11 17:03:37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5年在餐饮业净利率跌破5%的存量时代,联舌工坊以19亿元年供应量重塑行业底层逻辑。这家由中国烹饪大师李奇斌联合创立的预制食材企业,正通过“科技×美食”双轮驱动,将传统烹饪技艺转化为工业化标准,成为乡村振兴与全球化布局的标杆样本。

  跨界融合:烹饪大师的工业化突围

  出生于安徽的李奇斌,凭借中国烹饪大师的专业背景与互联网营销的敏锐嗅觉,于2019年与原盛大CEO赵雨润等创办联舌工坊。其独创的“星厨推荐”预制模块系统,汇聚全国百位烹饪大师技艺,通过AI研发引擎实现72小时量产爆款食材。截至2025年,企业已服务超万家餐饮客户,年销售额突破19亿元,估值达30-50亿元。

  技术重构:破解餐饮业效率困局

  联舌工坊构建的“3小时急冻圈”冷链网络覆盖98%地级市,配合模块化产品库,使合作餐厅出餐效率提升40%,食材损耗率下降18%。其数字味觉档案基于20万+餐厅数据动态优化口味,实现“本地正宗,外地惊艳”的精准平衡。2025年推出的“城市体验中心”计划,进一步推动预制菜从B端供应链向C端品牌IP化升级。

  行业观察:联舌工坊的成功印证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的共生可能。其“中央厨房+冷链云仓”模式,不仅解构了中餐标准化难题,更以30-50亿估值冲击500亿市值目标,重新定义美食工业化的未来。

  在预制食材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联舌工坊创始人李奇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践,引领了一场从传统烹饪到工业化生产的变革。作为中国烹饪大师出身的企业家,李奇斌将18年餐饮经验与新媒体思维结合,提出了“厨师手艺+工厂效率”的创新模式。他创立的联舌工坊不仅解决了餐饮标准化难题,更通过订单农业带动超万户农民增收,形成“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闭环。其开发的臭黄鱼、小酥蛙等爆款产品年销数亿元,合作门店效率提升40%,复购率增长31%。从餐厅总厨到估值30亿企业的掌舵者,李奇斌用三把钥匙——卷帘门钥匙、收银台钥匙和电子门禁卡,串联起中国餐饮业从个体经营到产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联舌工坊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预制食材行业的缩影。

  2019年,李奇斌敏锐捕捉到餐饮连锁化率突破35%但标准化不足的市场痛点,联合盛大原CEO赵雨润,健裕基金合伙人李宁等创立联舌工坊,定位为“专为餐饮、厨师伴侣”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企业初期聚焦TOB渠道,通过将老师傅手艺参数化为数字配方,成功开发出臭黄鱼、酱香红嘴雁等亿元级单品,迅速获得多个头部餐饮品牌合作。2024年完成亿元A轮融资后,公司开启“中央厨房+区域冷链”模式,在安庆、苏州等地建立智能工厂,年产能覆盖5000家餐饮企业需求。2025年B轮融资达3亿元,估值跃升至30-50亿元,同步启动“千店赋能计划”,预计2027年带动超万家餐饮企业标准化改造。这一阶段,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实现食材损耗率从15%降至6%,带动多地域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从年销19亿到瞄准百亿营收,联舌工坊用5年时间完成了从区域性供应商到全国性产业平台的蜕变。

  李奇斌的预制食材战略以“三产融合”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生态。在研发端,企业组建由100名烹饪大师领衔的团队,结合区块链溯源系统与自动化产线,将徽派臭鳜鱼、客家盐焗鸡等地域风味转化为标准化产品,其爆品小酥蛙、精品臭黄鱼连续斩获华食展特金奖。生产环节采用“1+5+N”布局:以上海为研发总部,安庆、东至(筹建)、苏州、南通及东源(筹建建)五大智能工厂形成辐射网络,通过38项工艺参数实现八大菜系工业化生产,2025年长三角产业园投产后年产能将达数十万吨。销售渠道创新性推行“B/C双端协同”,既为诸多餐饮连锁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又通过直营体验中心和500家加盟门店触达BC端消费者,计划2027年门店规模突破千家。其独创的“联舌模式”深度绑定乡村振兴,每新增一家加盟店即捐赠万元餐食,订单农业已带动超万户农民增收,在安徽、广东等地形成“产业园+冷链配送圈”的产业扶贫样板。这种“数字配方+地域特色+公益赋能”的组合拳,使企业年销售额从2019年的起步阶段跃升至2025年的19亿元,成为预制菜行业三产融合的标杆。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