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货运破6万列,“一带一路”交融互鉴新样本

2025-09-26 16:40:45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钢铁丝路蜿蜒中南半岛,一列列货运列车不仅拉动了货物,更牵引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截至2025年9月19日,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开行货物列车突破6万列,货运量超676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运输突破1500万吨。这条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的黄金通道,自开通运营以来,出口货物连续3年同比增长40%—60%,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创新驱动,“黄金通道”效能持续释放。中老铁路的成功得益于持续不断的运输模式创新和服务优化。铁路部门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点对点运输,而是积极推出“京滇·澜湄线”“沪滇·澜湄线”“昆明陆港号”铁公海联运等多元化国际货运班列产品。最具战略眼光的是探索了“中老铁路+中欧班列”国际运输新模式,将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的铁路直达运输时间缩至15天。这种多式联运的智能衔接,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澜湄快线”品牌化管理体现了中国铁路运营理念的成熟。这一品牌不仅提升了服务辨识度,更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营体系,保证了运输质量的稳定性。随着“中亚班列(澜湄快线)”开行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到2027年累计开行将达5000列以上。

  “软硬兼施”,规则衔接促进互联互通。中老铁路的成功不仅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典范,更是规则标准“软联通”的突破。《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特别提出实施“软联通”和“心联通”协同推进专项行动,这一设计颇具深意。在“软联通”方面,中方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标准与制度对接,包括海关通关、检验检疫、跨境支付等环节的简化与统一。这些看似技术性的细节,实则是消除跨国贸易壁垒的关键。在“心联通”方面,通过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实施一批 “小而美”民生项目,增进了沿线民众的相互理解与认同。这种人文交流为经济合作奠定了更坚实的社会基础,使铁路不再是单纯的运输通道,更成为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

  产业集聚,“交通线”变身“经济带”。中老铁路的经济效益正从单纯的运输收入向沿线产业集聚与升级延伸。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云南将构建以昆明为重点、磨憨为前沿、沿线地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这一布局旨在让铁路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沿线地区正在协同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稀贵金属加工、新能源电池等优势产业集群。同时,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适铁产业增长点。到2027年,云南企业经中老铁路运输的跨境货值占全线比重目标达到50%以上。这一目标表明,中老铁路正在改变区域产业布局,催生更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园区建设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支撑。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实现园区、产业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这种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有助于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老铁路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货运列车的数量上,更体现在沿线国家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中。随着《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这条铁路将进一步释放潜力,成为促进区域繁荣的强大纽带。这条钢铁丝路已经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连接,成为国家间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的生动体现,书写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篇章。(侯利彬)

责任编辑:李 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