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柳疃镇荣获山东省首批潍坊市首个省文化生态名镇

2021-11-01 10:24:00 来源:大众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2021年10月28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昌邑市柳疃镇作为10个文化生态名镇之一,赫然榜上,成为山东省首批潍坊市首个省文化生态名镇。昌邑市柳疃镇是著名的“丝绸之乡”,自古以“捻线就织、养蚕织帛”而闻名于世,是近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生态镇、国家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中国丝绸文化之乡、山东省重点示范镇、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柳疃镇深度挖掘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打造乡村振兴“柳疃样板”,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更大文化动能。

  人文龙河孕育锦绣柳疃

  自明清时期,柳疃便是丝绸产业荟萃之地,机户如林、商贸繁荣;清末民初开始,柳疃商人就背起绸包,从小龙河扬帆出海上北洋、下南洋, 用血汗和智慧开拓出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积淀了厚重的丝绸文化,在柳疃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小龙河九曲回环,6.8公里长的生态文化长廊,怀揣养蚕织锦的神话,一路向北,融入蔚蓝色的远方。一河秀水,万亩桑园,小龙河文化生态长廊沿线布置农耕文化、丝绸文化、渔盐文化、碑刻文化、廉政文化、传统教育文化、研学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小龙河畔的柳疃丝绸博物馆、潍坊侨史馆、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区三星鼎立,联袂书写着丝绸之乡的浩繁历史。

  非遗传承守护奋斗初心

  柳疃镇非遗资源异彩纷呈。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疃传统丝绸织造工艺;两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家庄打秧歌、柳供月饼制作技艺。六项昌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恒顺公黄酒制作工艺、柳疃永庆成古法烘焙制作技艺、金豆子的传说、李朝天夜点黑头兵、土龙的传说、柳疃剪纸。历史传承,文化弘扬,奋进新时代,柳疃文化生态阔步走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路上,丝绸文化博物馆、“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区、潍坊侨史馆、乡村博物馆成为文化传播主阵地,成为回忆往昔、铭记乡愁、激发斗志、续写辉煌的动力源泉。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设有一处非遗传承和体验大厅,占地600平方米,拥有木质织机25台,辅助机具30件,可供游客体验和观赏,每年前来参观和体验的游客数量达10万人次;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设有非遗工坊和研学教室、非遗展示厅,占地3000平方米,向游客展示中国养蚕缫丝史,利用蚕茧和丝绸制品开展手工制作体验,研学教室向游客讲授养蚕缫丝技艺、展示特有文创丝绸品牌,每年参观人数可达8万人次;华裕茧绸博物馆是山东省民营博物馆、全省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十百千”示范点,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平方米,库房100平方米,社会公共服务区100平方米。藏品有手工织机、器材、用具45台套,丝绸生产经营记录账本及商标等11件,传统手工丝绸产品及现代丝绸产品实物754件。为记住乡愁,守护根脉,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柳疃镇72个村村村建起了村史馆,将乡土文化保留下来,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柳疃镇乡村博物馆的“一村一品”的格局,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明新风的有效途径。

  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柳疃镇以丝绸文化、农耕文化为主题,开发培育了柳疃特色文旅品牌,成为了聚人气、传文化、促发展的靓丽名片,催生了以丝绸文化为核心,农耕文化为重点的工业旅游、研学旅游、艺术创意等乡村旅游新型业态,激活了整个昌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了“人来、企活、业兴、文盛”之势。因丝绸而起,缘丝绸而兴,丝绸的发展带动当地纺织、超纤、印染产业发展兴盛,成为江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基地和棉纺织品交易市场,建有全国棉纺城、工业园区,纺织印染企业300余家,个体工商户500余家,纺织印染约占全国20%的市场份额,超纤产业占全国90%的市场份额。青阜农业综合体更是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吸金石”作用,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团队、科技团队、高精尖的农用机械设备齐聚于此,将寸草不生的10万亩盐碱地变成盈车嘉穗的“吨粮田”,蹚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宜居、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较为成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青阜路径”。

  九曲龙河婉转,流淌着美丽传说,见证着沧桑岁月。柳疃,一方浸润厚重丝绸文化的锦绣之地,一座人民幸福、安定祥和的滨海小镇,一片充满激情和梦想的神奇土地。创新实干、担当作为、事争一流,秉承着绸乡人特有的智慧和胆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浪潮中,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责任编辑:赵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