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赛教”融合模式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项目式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2025-04-21 15:28:3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4月21日讯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以“产赛教融合”为突破口,创新构建“生产项目+竞赛项目”双驱动教学体系,探索出一条“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创新突破”三层递进式人才培养路径。这一改革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更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教育创新的标杆案例。

  破局:真实项目重构教学,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过去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各种传动设计、零件设计计算头头是道,但到了工作岗位上,却连加工工艺卡都看不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研室主任申世英老师坦言。2014年学院调研显示,78%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届生“实践能力薄弱”,45%的学生反馈“课堂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

  针对这一困境,学院启动项目式教学改革,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和国家级学科竞赛任务,重塑教学逻辑。

  学院联合潍坊智新电子等企业,将生产线技术攻关、设备改造等真实项目融入课程。例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企业“自动化装配线优化”为任务,学生分组完成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模型仿真的全流程实践。“过去学理论总感觉悬浮在半空,现在每学一个公式都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202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申国正感慨道。

  学院建立“竞赛项目库”,动态对接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要求。2024年,由机械电子、自动化专业学生团队研发的“常常椒鸿运-一种新型辣椒移栽方案”“收割先锋一全自动新型胡萝卜收割机”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分别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和二等奖,其核心技术源自校企合作中的设备改造算法优化需求。“竞赛倒逼我们跳出固定思维,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解决方案。”该团队负责人李孟辉表示。数据显示,近三年学生竞赛参与率达92%,获奖数量年均增长40%。

  创新:分层培养体系,锻造能力更有章法

  工学院独创“知识应用筑基—思维训练赋能—创新突破领航”三层递进培养模式:

  第一层:知识应用筑基。通过“项目拆解—模块化教学—阶段考核”,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核心技能。

  第二层:思维训练赋能。通过设置跨学科学生社团,开展实战训练。在智能车竞赛备赛期间,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学生混编组队,从“竞速”到“节能”赛题切换中锻炼系统思维。

  第三层:创新突破领航。设立“开放工作室”,配备3D打印机、单片机开发板、示波器等设备,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实验。

  通过三层递进培养体系,学生在实训系统的操作合格率有了明显提升,部分团队发明专利已在多个试点单位进行应用。

  融合:校企协同,打造就业竞争力“新高地”

  学院推行“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制,邀请行业专家深度参与毕业设计与竞赛指导。2024届参与项目的毕业生平均收获2.3个offer,起薪较普通学生高18%。英普智能科技人力资源经理祝骆丹评价:“山东协和学院的学生上手快、能攻坚,经验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

 展望:数字化赋能,书写人才培养“协和方案”

  工学院院长朱辉表示,未来将深化产教融合,开发更多“真题真做”项目,并构建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项目流程可视化、精准化。“从课堂到车间,从赛场到市场,我们正以‘产赛教融合’为笔,书写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篇章。”(通讯员 朱辉,初云燕,任丽)

责任编辑:李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