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公共安全需要理性应急
近日,脱线停运的K1373次列车上乘客破窗通风一事引起网友热议。笔者认为,虽该行为出于对闷热环境的应激反应,但从公共安全与规则秩序的角度审视,这一行为还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有网友称小伙的行为勇敢,认为在紧急情况下,破窗通风是无奈之举。然而,判断旅客破窗行为合适与否,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列车发生紧急停车、设备故障等情况,若出于危及生命安全的紧急避险需要,旅客为安全考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破窗逃生无可厚非。但若因非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砸窗,需要另加商榷。
从铁路部门事后的回应来看,对破窗的担心不无道理:滞留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离地面高度超1.5米、事发时为夜晚、车外无照明、开启车门可能发生旅客下车摔伤等人身安全风险。列车工作人员的处置,是从保障更大的公共安全的角度来考量。
而且,从通报能看出,列车也做了相应的应急措施。比如,将各车厢乘务间、厕所、洗脸间、车厢内80余个能够开窗通气的气窗全部打开,进行通风降温;将班组自带的40余瓶矿泉水发给旅客等。常规措施,铁路部门似乎已经都启动了。
对于乘客而言,车厢内温度达到31度左右,显然闷热难耐。据报道,不少乘客衣服被汗水浸透,呼吁能砸开列车车窗或打开车门通风。年轻乘客砸窗,应当是根据个体现场感受做出的判断。在闷热的密闭空间内,乘客或认为情况紧急,砸窗通风可以保障自己和车内乘客的安全。
其实,无论是乘客砸窗,还是列车工作人员的处置,出发点应该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现场乘客的生命安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流量大速度快,这起事件也成为一次公共安全教育的契机。砸窗男子受到批评教育,但争议并没有停止,也给各方提了个醒:再遇到类似情况,能否有更科学专业、更人性周全的应急处置方法?能否借此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机制,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提高对特殊情况的判断和处置能力,更加精准地平衡好保障公共安全与关照乘客实际需求。
维护公共安全人人有责,在紧急时刻既需要当机立断,在可控范围内也需要三思后行。面对一些突发困境,突破规则的冲动或许能换来一时的缓解,但唯有在公正与平等的制度框架内推动问题解决,才能真正构建更可靠的公共安全防线。(文/李峰)
- 2+1实现大于三 济南机务段高职毕业生前置培训让“新生”提前变“骨干”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