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沉默的“血液杀手”与人类抗争的新希望

2025-04-01 11:34:12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因症状隐匿、早期易被忽视,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尽管它不如肺癌、胃癌等常见,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好发于中老年人。了解这一疾病,对早期发现和科学应对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

  人体的免疫系统依赖浆细胞(一种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抵御病原体。但当浆细胞发生癌变时,会在骨髓中疯狂增殖,挤压正常造血细胞,同时分泌异常抗体(M蛋白)和破坏骨骼的因子,导致多器官损伤。这便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核心病理机制。

  据统计,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17万,60岁以上人群占75%,男性略多于女性。尽管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辐射暴露、遗传倾向、肥胖或慢性炎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二、警惕四大“信号”:症状容易被误诊

  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伪装成骨科或肾病,需提高警惕:

  1. 骨骼“警报”:  

  骨痛(尤其是腰背/肋骨)、病理性骨折是高发症状。恶性浆细胞会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骼被“蛀空”,X光片可见“虫蚀样”空洞或骨质疏松。

  2. 血液“危机”:  

  贫血导致乏力、头晕,因骨髓被癌细胞侵占,正常造血受抑制。此外,M蛋白使血液黏稠,可能引发头晕、视力模糊甚至昏迷(高黏滞血症)。

  3. 肾脏“求救”:  

  约50%患者出现蛋白尿、水肿或肾功能衰竭。异常抗体堵塞肾小管,导致“骨髓瘤肾病”,误诊为慢性肾炎的情况屡见不鲜。

  4. 免疫“崩溃”:  

  正常抗体减少,患者易反复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且难以治愈。

  三、精准诊断:揪出“隐形”病变

  确诊需结合多项检查:  

  - 血液/尿液检查:发现M蛋白、β2微球蛋白升高,或血红蛋白下降。  

  - 骨髓穿刺:浆细胞比例超过15%(正常<5%)是诊断金标准。  

  - 影像学:低剂量CT或全身PET-CT可识别骨质破坏,比普通X光更敏感。  

  - 基因检测:如检出del(17p)等高危染色体异常,提示预后较差。

  四、治疗革命:从化疗到“细胞导弹”

  近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已从“束手无策”迈入慢病化管理时代,患者中位生存期从3年延长至8-10年。

  1. 靶向药物:  

  -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卡非佐米)阻断癌细胞清除“废蛋白”,致其死亡。  

  - 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抑制肿瘤微环境,增强免疫应答。

  2. 单克隆抗体:  

  达雷妥尤单抗(CD38靶点)等药物精准标记癌细胞,引导免疫系统攻击。

  3. CAR-T细胞疗法:  

  2022年,全球首款靶向BCMA的CAR-T产品获批,通过基因改造患者T细胞,使其高效杀伤癌细胞,部分难治性患者实现长期缓解。

  4. 造血干细胞移植:  

  60岁以下患者可通过自体移植延长生存期,但需权衡感染和器官损伤风险。

  五、预防与早筛:高危人群需关注

  尽管无法完全预防,但以下人群建议定期体检:  

  - 60岁以上,尤其长期骨痛或贫血者;  

  - 直系亲属患多发性骨髓瘤;  

  - 血液检测发现不明原因M蛋白或高钙血症。  

  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早就诊血液科,避免延误。

  六、未来展望:治愈之路还有多远?

  随着双特异性抗体、新型CAR-T疗法临床试验的推进,多发性骨髓瘤的完全缓解率持续提升。科学家正探索基因编辑、疫苗疗法等新路径,未来有望将其转变为可长期控制的“慢性病”。

  对患者而言,规范治疗、定期随访和营养支持(如补钙、预防感染)是延长生命的关键。这场与“沉默杀手”的战役,人类正逐渐夺回主动权。

  结语  

  多发性骨髓瘤虽凶险,却非绝症。提高认知、科学应对,黑暗中的微光终将照亮生命的希望。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