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西安村“两委”班子——振兴“棋路”胆中有智,百姓投出信任票
鲁中大地,乡村振兴先进层出不穷。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的工作走在前面,是由众多“铁班子”带出来的,西安村就是一个有特色的榜样,这个拥有多年发展积淀的村庄,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廉政为基石,该村负责人李金刚协同“两委”班子,从产业培育到环境整治,从基层治理到文化惠民,一步步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变为“实景”,先后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城关街道乃至全县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担当“两委”敢作为
绘制发展“蓝图美”
乡村要发展,班子是核心。西安村之所以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关键在于有一支“敢担当、善作为、讲廉政”的村“两委”铁班子。多年来,村“两委”成员在负责人李金刚的带领下,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以“钉钉子”精神破解发展难题,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支持。
在班子建设上,西安村始终将“廉政履职”贯穿始终。村“两委”成员严格遵守村级事务管理规定,坚持“四议两公开”制度,凡涉及村庄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均需经过村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并及时将决议结果和实施情况向全体村民公开,确保村级事务决策透明、过程公开、结果公正。同时,村“两委”成员定期开展廉政学习,签订廉政承诺书,主动接受村民监督,从源头上杜绝“微腐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
面对村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村“两委”班子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结合西安村实际,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在深入调研本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班子成员一致认为,西安村拥有25年大樱桃种植历史,这是村庄发展的“金字招牌”,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优势,同时探索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破解单一产业的局限性;在环境整治上,要从村民最关心的垃圾、污水问题入手,打造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在基层治理上,要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格局。为了让“蓝图”落地,班子成员分片包户,深入村民家中听取意见,收集诉求,将村民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用“铁班子”的硬作风,为西安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建样板高标准
精心建设“环境美”
“以前村里垃圾随处堆,污水靠蒸发,现在出门就是干净的水泥路,房前屋后都是绿植,住着比城里还舒服!”提起西安村的环境变化,村民们无不称赞。近年来,西安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按照“上档次、提品质”的要求,从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环境整治,让村庄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在垃圾处理方面,西安村积极响应城关街道“户集、村收、街运、县处理”的四级联动垃圾处理体系,同时结合本村实际,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村里在每个村民小组都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四类垃圾桶,并安排专人定期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引导村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此外,村里还组建了专业的垃圾清运队伍,配备了2辆垃圾清运车,实行“每日清运、日产日清”制度,确保村内无垃圾堆积、无卫生死角。如今,走进西安村,道路两旁干净整洁,村民房前屋后井然有序,曾经的“垃圾围村”现象一去不复返。
在污水治理方面,西安村按照街道“管网入地+生态处理”的双轨模式,全力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村里投入资金铺设污水管网,将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接入街道污水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污水横流”的问题。同时,针对村庄周边的河道,西安村组织村民开展清淤疏浚工作,清除河道内的淤泥、垃圾,并在河道两岸种植垂柳、芦苇等水生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如今,村庄沿岸周边卫生环境良好,河水清澈见底,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除了垃圾和污水治理,西安村还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让环境整治“上档次”。在城关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村里硬化生产路2000余米,解决了果农“运输难”的问题;对村内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并安装太阳能路灯50余盏,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在村庄入口、广场等公共区域种植绿植、打造小花坛,增设休闲座椅、健身器材,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园式”的休闲环境。如今的西安村,不仅“干净整洁”,更“宜居宜业”,真正实现了“环境美”的建设目标。
民主合力助自治
和谐收获“治理美”
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西安村深知,只有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庄治理中来,才能实现“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治理目标。为此,村里坚持“讲自治、共参与”的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模式,搭建参与平台,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收获“治理美”。
党建引领是西安村基层治理的“定盘星”。村里通过“村集体主导、市场化运作、农民广泛参与”的方式,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为了盘活闲置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村“两委”班子牵头,鼓励村民以闲置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村里严格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入股村民参与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和重大决策,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截至目前,西安村通过这种方式盘活土地300余亩,既推动了产业发展,又增加了村民收入,更增强了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网格化管理是西安村基层治理的“新抓手”。按照城关街道“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工作要求,西安村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网格员由村里有威望、有责任心的党员或村民代表担任,负责收集网格内村民的诉求、排查安全隐患、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为了让网格化管理“落地见效”,村里建立了“网格员+村两委”的联动机制,网格员收集到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及时上报村“两委”,由村“两委”研究解决。同时,村里还定期召开网格员工作会议,总结工作经验,解决工作难题。通过网格化管理,西安村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以上,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村民议事会是西安村基层治理的“主阵地”。村里定期召开村民议事会,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等参加,共同商议村庄发展的重大事项、民生问题等。例如,在大樱桃交易市场改建过程中,村“两委”通过村民议事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确定了交易市场的选址、规模、功能布局等,确保交易市场建成后能真正方便果农。此外,村里还设立了“村民意见箱”,开通了“村民热线”,方便村民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方式,西安村真正实现了“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形成了“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广拓振兴致富路
智慧启动“产业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西安村始终将“壮实力、抓财路”作为工作重点,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的转变,智慧启动“产业美”。
大樱桃产业是西安村的“支柱产业”。自25年前开始种植大樱桃以来,西安村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种植水平,如今全村大樱桃种植面积达到1844亩,其中大棚樱桃12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樱桃专业村”。为了提升大樱桃的品质和产量,村里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向果农传授大棚管理、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等技术;组织果农成立大樱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化肥、农药,统一销售,降低种植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如今,西安村的大樱桃以“果大、色艳、味甜”著称,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大樱桃产值超5000万元,成为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一地双收”是西安村产业发展的“智慧之举”。为了充分利用大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西安村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与济南食用菌行业协会合作,在樱桃大棚落叶休眠期套种赤松茸菌菇。赤松茸菌菇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且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土地资源,与樱桃大棚的生长周期形成“互补”。在合作过程中,济南食用菌行业协会为西安村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村里组织果农统一种植、统一管理。通过“樱桃+赤松茸”的套种模式,西安村实现了“一地双收”,每年可为每户果农增收3万元,既拓宽了村民的“财路”,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基础设施配套是西安村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为了方便果农运输和销售大樱桃,西安村在城关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改建了大樱桃交易市场。新的交易市场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配备了交易大棚、冷库、停车场等设施,可同时容纳500余名果农和收购商进行交易,解决了以往“路边交易”的混乱局面。此外,村里还组织专业电工队伍对全村樱桃大棚的电路进行规范化改造,更换老旧电线、开关等设备,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大棚种植用电安全。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西安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知识传播提品位
惠民开局“文化美”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西安村深知,乡村振兴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为此,村里坚持“育精神、提品位”的文化建设理念,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美”助力乡村振兴。
“桥头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西安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为了给村民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村里投入资金建设了“桥头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内设立了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农家书屋、棋牌室等服务场所。文化活动室配备了音响、投影仪、桌椅等设备,可容纳100余人开展文化活动;阅览室和农家书屋收藏了农业技术、文学名著、儿童读物等各类书籍5000余册,免费向村民开放;棋牌室配备了象棋、围棋、麻将等娱乐设施,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此外,村里还在文化服务中心外建设了文化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方便村民开展体育锻炼。如今,“桥头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必去之地”,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是西安村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村民的文化需求,西安村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针对老年人,村里每年组织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组织文艺表演;针对青少年,村里利用寒暑假开展“假期读书活动”“书法绘画比赛”,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艺术素养;针对全体村民,村里每年组织开展“文艺汇演”“电影下乡”等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或村民自编自演节目,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此外,村里还开设了“农业技术培训班”“家政服务培训班”等,将文化活动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既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又增强了村民的就业能力。
道德新风传文明
新标吹来“村风美”
村风是乡村的“脸面”,更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西安村始终将“传文明、讲道德”作为村风建设的核心,通过开展文明评选、加强道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等方式,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了“邻里团结、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村风,让“村风美”成为西安村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文明家庭”“优秀家庭角色”评选是西安村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抓手”。为了激发村民践行文明道德的积极性,西安村每年组织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角色”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采用“村民自荐、小组推荐、村两委审核、村民代表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标准包括“尊老爱幼、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等多个方面。每年评选出“文明家庭”20户、“优秀父亲”“优秀母亲”“优秀子女”各10名,并在村里的文化广场举行表彰大会,为获奖家庭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通过评选活动,村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孝敬公婆的好儿媳、乐于助人的好邻居、勤劳致富的好能手等,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在村里广泛传播,成为村民学习的榜样。
道德讲堂是西安村加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村里定期举办道德讲堂,邀请村里的先进典型、老党员、老干部等担任讲师,为村民讲述身边的道德故事。道德讲堂的内容包括“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多个方面,通过“讲故事、谈感悟、诵经典”的方式,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例如,村里的老党员王大爷经常在道德讲堂上讲述自己“义务修路20年”的故事,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村民,不少村民主动加入到义务修路、义务打扫卫生的队伍中来。通过道德讲堂,西安村的村民道德素养不断提升,村里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
传统美德传承是西安村培育良好村风的“文化根基”。西安村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在春节期间,村里组织村民开展“贴春联、挂灯笼、拜大年”活动,弘扬团圆和谐的传统美德,此外,村里还注重家风建设,鼓励村民制定“家规家训”,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融入家规家训中,通过家风建设带动村风建设。
从“蓝图美”到“环境美”,从“治理美”到“产业美”,从“文化美”到“村风美”,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西安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廉政为保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未来,西安村将继续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举措,努力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良性互动,让“六美”之花在西安村持续绽放,为城关街道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西安力量”。(供稿:农兴宣 临广讯 赵文丽 张胜 余广庆)
-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太平村“两委”——安村富民兴文明三步妙棋,走出“优胜”新气势2025-11-03
 -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西马家庄村“两委”——党建定向清廉为基,“富美”质量攀新高2025-11-03
 - 山东省临朐县城关街道北五里庄村——善治理、兴产业、培文化,振兴发展典范榜上有名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