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山东省肿瘤医院刘岩松:从传统到创新,共筑乳腺健康防线
在中国,乳腺癌是发病率排在第1位、死亡率排在第5位的恶性肿瘤。在乳腺癌这一全球女性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前,科学的探索与防治策略的不断革新显得尤为重要。近日,针对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发病特点、传统治疗手段及新型治疗方法,记者专访山东省肿瘤医院乳腺外三病区主任医师刘岩松主任。刘岩松主任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系统介绍了乳腺癌防治各类医学知识及最新进展,提升了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与防范意识,共同构建女性健康的坚固防线。
一、乳腺癌的发病原因探析
刘岩松告诉记者,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均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方面,与乳腺癌发病相关的基因有很多种,目前研究最成功的是BRCA1/BRCA2基因突变: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相关,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终身患癌风险高达70%。总体讲基因还是通过下游通路等交互网络机制增加风险家族史方面,(母亲、姐妹)患乳腺癌,风险增加2-3倍;若亲属在年轻(<40岁)时发病,风险更高。
激素因素,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初潮早(<12岁)或绝经晚(>55岁)导致雌激素暴露时间延长。未哺乳或未生育的女性风险略高。
此外还有外源性激素,激素替代疗法(HRT):长期使用雌激素的绝经后治疗(>5年)可能增加风险。口服避孕药长期使用(>10年)可能轻微升高风险。药物方面,某些治疗胃病、高血压的药物可以影响泌乳素的分泌,间接影响雌激素。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方面,肥胖与代谢异常是乳腺癌发病的因素之一。绝经后肥胖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脂类代谢异常,雌激素增加);高血糖、胰岛素应用可能增加肿瘤生长的风险。每日摄入酒精≥15克(约1杯酒)风险增加10%-15%(酒精可能提高雌激素水平)。缺乏运动特别是久坐不动与乳腺癌风险正相关,运动可降低雌激素水平。 辐射暴露,例如青春期或年轻时接受胸部放疗史显著增加乳腺癌风险。
乳腺癌前病变也是乳腺癌影响因素之一。乳腺导管或小叶非典型增生(ADH/ALH)的女性风险为普通人群的4-5倍。多发的导管乳头状瘤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
除此之外,环境污染物因素,如长期接触干扰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如双酚A、有机氯农药)可能与乳腺癌相关。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环境。
刘岩松告诉记者,有些保护性因素也可预防乳腺癌的发生。首先是母乳喂养:每哺乳12个月,风险降低约4%-5%。其次是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风险。最后是要注重健康饮食:富含膳食纤维、低脂低糖、Omega-3脂肪酸的饮食可能有保护作用。
二、乳腺癌的发病特点概览
乳腺癌以其隐匿性高、进展迅速的特点,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刘岩松指出,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特点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病率逐年上升,城乡差异显著
刘岩松表示,总体来说,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年均增长约3%-4%,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1%),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城市地区。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乳腺癌常年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去年才降为第二位,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城市发病率是农村的2倍以上,可能与城市女性生活节奏快、肥胖率上升等因素相关。
发病年龄年轻化
高峰年龄早于西方:中国女性乳腺癌高发年龄为45-55岁,比欧美国家(55-65岁)早约10年。约10%-15%的患者确诊时年龄低于40岁(西方为5%)。
绝经前患者比例高:中国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占比约60%,而西方国家以绝经后为主(约70%)。
病理类型与分子分型特点
激素受体阳性为主:约60%-70%患者为激素受体阳性(ER/PR+),与西方国家相似,HER2阳性比例高于西方(约25%-30%,西方约15%-20%)。三阴性乳腺癌(TNBC)比例略低:占比约10%-15%(西方约15%-20%),但年轻患者中TNBC比例较高,侵袭性强、预后较差。
危险因素的特殊性
生育与哺乳模式:中国女性初产年龄推迟(平均27-30岁)、生育次数减少、母乳喂养率下降(城市尤其明显)是重要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BRCA1/2突变携带者比例较低(约5%-10%,西方约10%-15%),但年轻患者中遗传易感性相对显著。
其他因素:肥胖、缺乏运动、激素替代治疗使用增加(尤其在更年期女性中)等。
筛查与早诊率低
筛查覆盖率不足:中国适龄女性(40-69岁)乳腺筛查覆盖率低,导致早期诊断率低(中国I期占比约20%,美国约50%)。目前这种状态正在改善
公众认知不足:对乳腺自检和定期体检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患者因“忌讳就医”或者未能规范诊疗,导致延误。
生存率逐步提高,但仍有差距
刘岩松告诉记者现在中国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从2000年的约73%升至2020年的83%(美国约90%),和新的治疗手段可及性增强有关,但晚期患者生存率的改善仍不理想。乳腺癌的治疗规范性存在差异,诊疗水平参差不齐,规范治疗的可及性仍有提升空间。
刘岩松认为,在乳腺癌的防控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母乳喂养等)对降低发病率至关重要。加强年轻女性筛查意识、推广农村地区早诊早治、优化规范化治疗。
三、综合治疗手段及其利弊
关于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刘岩松告诉记者,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治疗手段的个性化方案,旨在提高疗效、降低复发风险并改善生活质量。不同的治疗手段存在着各自优势和不良反应,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手术治疗
保乳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保留乳房外观。
全乳切除术:切除整个乳房,适用于肿瘤较大或多灶性病变。
前哨淋巴结活检/腋窝淋巴结清扫: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优势
- 直接切除病灶,明确病理分期和分子分型。局部治疗的首选
不良反应
- 局部损伤造成疼痛、感染、出血。
- 腋窝清扫后可能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活动受限。
- 乳房缺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
2. 放射治疗(放疗)
- 术后辅助放疗(尤其保乳手术后)或姑息性放疗。
优势
- 杀灭残留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率。
- 对骨转移等晚期患者可缓解疼痛。
不良反应
-短期:照射区皮肤红斑、疼痛、破损。
- 长期:心肺损伤(左侧乳腺癌需注意心脏保护)、肋骨骨折风险,罕见继发恶性肿瘤。
3. 化学治疗(化疗)
术前新辅助化疗(药敏试验改善治疗效果)或术后辅助化疗,晚期缓解化疗。
优势- 杀灭全身性潜在转移灶,降低远处转移风险。
- 新辅助化疗可提高保乳手术可行性。根据治疗反应筛选不敏感人群指导进一步治疗。
不良反应
- 骨髓抑制(贫血、感染风险)、恶心呕吐、脱发。
- 蒽环类有心脏毒性,紫杉类可能导致神经病变。
- 长期风险:继发白血病、不孕(与年龄相关)。
4. 内分泌治疗
适用人群:激素受体阳性(ER/PR+)患者。
通过抑制雌激素合成,阻断雌激素作用, 发挥治疗乳腺癌的作用
优势
- 服用方便,长期使用(5-10年)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 对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其他治疗手段
不良反应
-子宫内膜增厚、血栓风险、潮热。
-骨质疏松、关节疼痛、血脂异常。
更年期症状加重(如盗汗、情绪波动)。
5. 靶向治疗适用人群:
- 抗HER2药物: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ADC药物。
- CDK4/6抑制剂:用于HR+/HER2-晚期患者。
优势
- 精准攻击肿瘤细胞,显著改善HER2+患者预后。
- CDK4/6抑制剂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
不良反应
- 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需定期监测心功能)。
- ADC药物:血小板减少、间质性肺炎。
- CDK4/6抑制剂:中性粒细胞减少、疲劳。
6. 免疫治疗
适用人群:PD-L1高表达或特定亚型(如三阴性乳腺癌)。
- PD-1/PD-L1抑制剂。
优势
- 激活免疫系统,可能产生良好疗效。
- 主要应用于三阴性乳腺癌。
不良反应
-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肺炎、结肠炎、甲状腺功能异常。
-7. 中医中药及其他支持治疗
- 中药调理、针灸、营养支持等。
优势
- 缓解治疗不良反应(如疲劳、恶心),改善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
- 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综合治疗的核心原则
1. 多学科协作(MDT):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等共同制定方案。
2. 个体化选择:根据分子分型(Luminal A/B、HER2+、三阴性)、分期、年龄及患者意愿调整。
3. 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如保乳手术联合放疗的局部控制,或靶向治疗减少化疗需求。
刘岩松特别提醒,各类治疗手段的不良反应可通过预防性用药(如止吐药)、康复训练(淋巴水肿管理)及定期随访有效控制。患者需密切与医疗团队沟通,预防缓解不良反应,优化治疗体验。
四、乳腺癌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革新。刘岩松强调,乳腺癌治疗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基因诊断、免疫治疗等新兴的治疗手段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有独特的优势,正逐步改变着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多学科协作(MDT)与全程管理
-整合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心理支持等:根据患者分子分型,制定个体化方案,关注患者身心康复。
- 生存者全程管理计划:长期监测不良反应,心血管健康、骨密度及心理状态,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优势:确保治疗系统化,兼顾疗效与生活品质。
2. 精准诊断,达到多基因检测层面
-多基因检测工具:指导早期HR+患者是否需要化疗,避免过度治疗。晚期患者寻找更多治疗靶点
-循环肿瘤DNA(ctDNA)监测:通过液体活检实时监控微小残留病灶(MRD),早期预警复发。
优势:精准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治疗不良反应,优化治疗决策
3. 手术与放疗,局部治疗更加精准微创,改善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保乳手术联合放疗:减少手术的创伤,保留了女性的形体美,减少后续的心理压力,改善预后。
- 前哨淋巴结活检替代腋窝清扫**:减少淋巴水肿上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精准放疗:精准定位肿瘤,保护心脏和肺组织(尤其左侧乳腺癌)。
整形修复手术:提高了患者的形体美,将不可切除变为可切除的手术
4. 靶向治疗的突破**
抗体药物偶联物:通过抗体和药物的偶联,对HER2低表达乳腺癌有效,突破了传统HER2阳性/阴性的二分法,显著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
基因改构药物:对耐药患者有效,联合化疗降低复发风险。
基因下游通路抑制剂:针对激素受体阳性(HR+)患者的特定基因突变(如PIK3CA),提高耐药性患者的疗效。
优势:精准打击癌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
2. 免疫治疗的崛起
-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成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显著提升病理完全缓解率(pCR)。
个体化肿瘤疫苗:基于肿瘤新抗原的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有望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
优势:对传统治疗反应差的三阴性乳腺癌提供新选择,降低复发风险。
5. 内分泌治疗的优化**
- CDK4/6抑制剂:联合传统内分泌治疗成为HR+/HER2-改变了早期晚期患者方案
SERD类药物针对ESR1突变患者,克服传统内分泌治疗耐药。
优势: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提升患者生存期,口服用药便捷。
6. 新辅助治疗的推广
-术前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缩小肿瘤体积,减少手术创伤,部分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预示长期生存获益。治疗不敏感的提供改变治疗方案的依据
-适应性治疗策略:根据新辅助治疗反应动态调整术后方案。
优势:缩小手术范围,为高危患者提供治愈机会。
关于乳腺癌治疗的未来方向与挑战,刘岩松表示,ADC药物的迭代未来将会扩展三阴性乳腺癌适应症。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也将进一步发展,如通过影像组学和病理组学预测治疗反应。同时,在乳腺癌治疗方面将进一步探索耐药机制及联合用药策略(如靶向+免疫)。
最后,刘岩松认为未来乳腺癌的治疗将向四个方向发展。更精准,基于分子分型的治疗减少“一刀切”;更有效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期;更人性化,保乳、保腋窝、口服靶向药提升生活质量;更早干预,新辅助治疗和ctDNA监测推动早诊早治。这些进展使乳腺癌逐渐向“慢性病管理”模式转变,但个体差异仍需结合临床指南和患者具体情况决策。
面对乳腺癌这一挑战,科学的认知、及时的筛查与合理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刘岩松主任的权威解读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乳腺癌的复杂面貌,更指明了从预防到治疗的全方位防治路径。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乳腺癌的防治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 关爱乳腺健康:认识乳腺癌,守护生命之美2025-04-16
- 健康科普|面对癌症,我们能做什么?2025-04-16
- 恶性肿瘤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2025-04-15
- 这些肿瘤防治知识点,你了解了么2025-04-09
- 肺癌防控:科学认知,共筑健康长城2025-04-07
- 无声的肠道警报:关于结肠息肉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2025-04-07
- 乳腺癌放化疗科普:了解治疗,拥抱希望2025-04-07
- 了解肺癌科学防治,为患者带来新希望2025-04-01
- 多发性骨髓瘤:沉默的“血液杀手”与人类抗争的新希望2025-04-01
- 肿瘤放疗:为何重要?如何起效?胸部放疗须知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