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散膏丹,花样百出:中成药这样进入你的身体

2025-05-22 14:28:31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成药作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制药技术的结晶,其给药方式之丰富堪称一绝。从口服到外用,从速效到缓释,每一种剂型都蕴含着古人对药效的精准把控和现代科技的巧妙改良。今天,我们就来一场中成药给药方式的趣味探索,看看这些用法如何让药物在人体内各显神通。  

  提到中成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圆溜溜的丸药。丸剂堪称中成药界的“老字号”,它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水丸、蜜丸、浓缩丸……不同丸剂各有千秋。比如六味地黄丸这类补肾良药,采用蜜丸形式,蜂蜜不仅调和药性,还能让药效缓慢释放,适合长期调理。而像安宫牛黄丸这样的急救药,蜜丸的密封性让它能够长期保存,关键时刻发挥奇效。古人出远门常随身携带丸药,不仅因为方便,更因为其稳定性好,堪称古代版的“缓释胶囊”。  

  如果说丸剂是“持久战专家”,那么散剂就是“速攻队”。将药材研磨成细粉的散剂,省去了崩解步骤,入口就能快速吸收。云南白药的内服散就是典型代表,遇到跌打损伤出血时,一包药粉下去,止血效果立竿见影。小孩子吃的保济散更是灵活,可以直接吞服,也能拌在粥里,解决了喂药难的千古难题。不过散剂有个小缺点——味道通常不太友好,那股子苦味能让不少人皱眉头,好在现代制剂技术已经能通过添加矫味剂来改善口感。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于是颗粒剂应运而生。这种用热水一冲就能喝的剂型,本质上是把传统汤药“浓缩”成了便携包装。感冒时喝的感冒清热颗粒,上火时服的板蓝根颗粒,都是典型的“现代版汤药”。颗粒剂既保留了汤剂吸收快的优点,又免去了煎药的麻烦,还贴心地加入了甜味剂改善口感。不过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选择无糖型,毕竟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走出内服的世界,中成药的外用剂型同样精彩纷呈。膏药大概是国人最熟悉的外用药了,从古代的狗皮膏到现代的巴布膏,这项技术已经传承了上千年。膏药的妙处在于它能绕过消化系统,直接通过皮肤给药。像麝香壮骨膏这类风湿膏药,贴在患处就能持续发挥作用,既避免了口服药对胃肠的刺激,又减少了肝脏代谢的损耗,堪称“靶向给药”的古代智慧。有趣的是,传统黑膏药使用前要用火烤软,而现代膏药一撕一贴就能用,科技的进步让传统疗法变得更加亲民。  

  说到特殊的外用剂型,就不得不提栓剂。这种通过肛门或阴道给药的剂型,虽然使用起来略显尴尬,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小儿退热栓,在孩子高烧又喂不进药时就能大显身手;痔疮栓更是能直达患处,快速缓解症状。使用栓剂有个小窍门:夏天最好先放冰箱冷藏,否则容易软化变形。  

  喷雾剂则是现代科技赋予传统中药的新形态。西瓜霜喷剂治疗口腔溃疡时,轻轻一喷,药粉就能精准覆盖创面;复方丹参气雾剂用于心绞痛急救时,药物通过肺泡快速入血,比口服快得多。这种给药方式不仅起效迅速,而且使用方便,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  

  在急救领域,舌下含服堪称“速度之王”。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这类药物,放在舌下不用吞服,30秒左右就能起效,比口服快上十几倍。这是因为舌下黏膜血管丰富,药物能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既避免了消化液的破坏,又省去了胃肠吸收的时间。记住一个小窍门:含服这类药物时要静坐,千万不能喝水,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酒剂和酊剂则展现了药借酒力的古老智慧。像藿香正气水这样的酊剂,用酒精提取药物有效成分,不仅增强了药效,还延长了保质期。国公酒等药酒更是将药物溶解在酒中,借助酒的行气活血之力,特别适合治疗风湿痹痛。不过要注意,这类含酒精的制剂不适合驾驶员和酒精过敏者使用。  

  熏洗疗法可能是最富诗意的给药方式了。将药物煎煮后用药液泡脚,或者用蒸汽熏蒸患处,既能治病又能养生。艾叶熏蒸可以祛除寒湿,足光散泡脚能治疗脚气,这种通过皮肤和呼吸道双重吸收的方法,既温和又有效。古人没有现代的水疗设备,却发明了这样智慧的给药方式,不得不让人佩服。  

  中成药千变万化的给药方式,背后是中医“辨证施治”的智慧结晶。急症要用速效型,慢病适合缓释型;儿童老人选口感好的,皮肤问题用外治法。现代科技让传统剂型不断革新,但核心始终未变——让药物以最合适的方式进入人体,发挥最佳疗效。  

  所以下次使用中成药时,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剂型特点。这颗小药丸是含服还是吞服?这包药粉是内用还是外用?了解这些“花式”给药的门道,就能让药效事半功倍。毕竟,给药方式选对了,治病才能又快又好。 (作者:曲阜市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副院长  张莹)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