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诊疗关键知识从预防到治疗的科学应对

2025-08-29 17:12:4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早期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被称为“沉默杀手”。数据显示,我国约70%的卵巢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40%。但其实,卵巢癌的发生有迹可循,且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早发现、规范治疗能大幅改善预后。

  一、警惕“非典型信号”

  卵巢位于盆腔深处,早期肿瘤体积较小时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不适,往往已进展到中晚期。但仔细观察,身体会发出一些“隐性信号”,容易与妇科炎症、肠胃问题混淆,需特别注意。

  持续腹胀不是“消化不良”那么简单。约60%的卵巢癌患者早期会出现腹胀,多表现为“腹部持续胀满、有压迫感”,饭后加重,且不会随排便、排气缓解。这是因为肿瘤压迫腹腔器官、引发腹水所致,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炎”“肠炎”,若腹胀持续超过2周,需及时就医。

  盆腔疼痛,别只当“痛经”或“盆腔炎”。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腹部隐痛、坠胀感,或腰骶部酸痛,疼痛程度不剧烈,时轻时重,容易与痛经、慢性盆腔炎混淆。若疼痛无明显诱因,且在非经期频繁出现,需排查卵巢问题。

  尿频尿急可能是肿瘤“压迫”膀胱。当卵巢肿瘤增大时,会压迫膀胱,导致尿频(如白天排尿次数超过8次)、尿急,但无尿痛、尿不尽等尿路感染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膀胱炎”。出现这类症状时,除了查泌尿系统,也需做妇科检查。

  绝经后出血需高度警惕。年轻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绝经后女性若突然出现阴道出血,哪怕量少,也可能是卵巢癌的信号之一,需立即排查,排除肿瘤刺激子宫内膜的可能。

  二、这些人是卵巢癌“高危人群”,需重点防范

  卵巢癌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患过卵巢癌,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3-5倍;若家族中存在“BRCA1/2基因突变”(如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携带的突变基因),风险会升高10-20倍,这类人群需更早开始筛查。

  卵巢癌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这与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变化相关,50岁以上女性需定期关注卵巢健康。

  曾患过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风险会增加(三者均与雌激素水平相关);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长期炎症刺激也可能增加卵巢癌风险,需定期随访。

  研究显示,女性每怀孕一次、哺乳一次,都能降低卵巢癌风险,这是因为怀孕和哺乳期间卵巢停止排卵,减少了卵巢细胞的“损伤与修复”,未生育、35岁后才生育或不哺乳的女性,风险相对较高。

  三、卵巢癌怎么筛查?不同人群方案不同

  目前尚无像宫颈癌“HPV+TCT”那样精准的普适性筛查手段,但高危人群可通过以下检查降低漏诊风险:

  基础筛查包括妇科超声、肿瘤标志物。这是最常用的初步筛查组合,建议普通女性每年做1次。妇科超声(经阴道或经腹部)可观察卵巢大小、形态,判断是否有肿块,若发现“卵巢囊肿”,需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恶性囊肿多表现为“实性成分多、边界不清、有腹水”)。肿瘤标志物检测:重点查“CA125”和“HE4”,CA125在约80%的卵巢癌患者中会升高,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HE4特异性更高,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癌的检出率。

  高危人群需加做基因检测和增强影像学检查。有家族史或BRCA突变风险的人群,除了基础筛查,还需在医生指导下做BRCA1/2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突变基因,若为阳性,需缩短筛查间隔(如每6个月查1次超声和肿瘤标志物)。若超声发现卵巢异常,可进一步做盆腔增强CT或MRI,更清晰地判断肿瘤性质、是否有转移,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卵巢癌治疗有新进展,规范治疗能延长生存

  早期卵巢癌(Ⅰ-Ⅱ期)以手术为主,通过“全面分期手术”切除卵巢、子宫、输卵管及可能转移的组织,术后配合化疗,5年生存率可达60%-80%;晚期患者(Ⅲ-Ⅳ期)若身体条件允许,也会先做“肿瘤细胞减灭术”,尽可能切除可见肿瘤,再结合化疗,降低肿瘤负荷。

  化疗是卵巢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常用方案为“紫杉醇+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可杀灭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近年来,“腹腔热灌注化疗”逐渐应用于晚期患者,通过将加热的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腹腔,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且全身副作用相对较轻。

  对于携带BRCA突变或对铂类化疗敏感的患者,靶向治疗能显著改善预后。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利)可抑制肿瘤细胞DNA修复,诱导癌细胞死亡,常用于术后维持治疗,能将卵巢癌复发时间延长2-3年,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长期无瘤生存”。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营养供应,常与化疗联合使用,能提高晚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改善生活质量。目前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在卵巢癌中单独使用效果有限,但“免疫+靶向”“免疫+化疗”的联合方案已展现潜力,尤其适合“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或“肿瘤突变负荷高(TMB-H)”的患者,部分患者可通过联合治疗实现肿瘤缩小、延长生存。

  卵巢癌虽凶险,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可降低风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高脂、高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长期服用未经医生指导的雌激素类药物。对于高危人群,早筛查、早发现是对抗卵巢癌的关键;即使确诊,只要规范治疗、定期随访,也能有效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别让“沉默杀手”悄悄靠近,关注身体信号、做好健康管理,就能为卵巢健康筑起“防护墙”。(作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邱媛媛

  邱媛媛,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肿瘤学医学硕士。从事恶性肿瘤临床诊疗10余年,对多种恶性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经验,尤擅长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免疫及靶向治疗及骨转移的微创治疗。山东省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第一届精准肿瘤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第五届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协作组成员。

8f3e7ad487fe41f43a186cddbef2868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