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悄然侵蚀骨头的“沉默杀手”

2025-07-29 14:17:58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骨质疏松:悄然侵蚀骨头的“沉默杀手”,这份科学防御指南请收好!

  你是否曾听过一声轻微的“咔嚓”,却导致亲人手腕骨折?是否留意到长辈的身高在岁月中悄然“缩水”?这背后,很可能潜伏着骨质疏松症的威胁。它如同沉默的窃贼,悄然搬空骨骼中的“财富”,令其变得脆弱如朽木。根据2025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治指南》数据,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19.2%,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患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是猛增至32.0%,其中女性风险尤为突出。更令人担忧的是,低骨量人群(骨质疏松前期)基数庞大,已构成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

  一、 骨质疏松:不仅是“缺钙”,更是骨微结构的崩塌

  简单说,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它导致骨骼变薄、多孔、脆弱,如同被白蚁蛀空的房梁,骨折风险显著增高。

  骨骼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持续经历着“拆”与“建”的动态工厂:

  破骨细胞:负责吸收(分解)旧骨。

  成骨细胞: 负责形成新骨。

  在健康状态下,骨吸收与骨形成处于精巧平衡。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破骨细胞活动过强,或成骨细胞能力减弱——骨量便开始流失,骨微结构遭到破坏,最终发展为骨质疏松。

  二、 沉默的潜伏:高危人群与隐匿信号

  骨质疏松早期往往“悄无声息”,被称为“沉默的疾病”。这些信号值得高度警惕:

  身高变矮超过3厘米:脊椎椎体在轻微压力下压缩变形。

  逐渐出现的驼背(脊柱后凸):多个椎体压缩骨折的后果。

  非暴力性骨折:轻微跌倒甚至日常动作(如弯腰、咳嗽)导致的骨折,常见部位为腕部、髋部和脊柱。

  谁更容易被“沉默杀手”盯上?

  不可控因素:

  年龄增长(尤其女性≥65岁,男性≥70岁)。

  女性(尤其是绝经后): 雌激素水平骤降极大加速骨流失。

  种族(白种人、亚洲人风险更高)与家族史。

  体型瘦小者(骨储备相对少)。

  可控或需关注的因素:

  钙与维生素D长期摄入不足。

  不良生活方式:久坐不动、吸烟、过量饮酒(>3单位/天)、过度饮用咖啡/碳酸饮料。

  某些疾病: 甲亢、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胃肠吸收不良、糖尿病等。

  长期使用特定药物: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部分抗癫痫药、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三、 骨折:并非终点,而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脆性骨折。髋部骨折尤其凶险:

  高死亡率:研究显示,老年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可高达20%-30%,甚至高于某些癌症。

  高致残率: 约50%的患者将永久丧失独立行走能力,生活无法自理。

  沉重的经济负担: 一次髋部骨折的直接医疗费用就可能高达数万元,且需要长期照护。

  引发“瀑布式骨折”:首次骨折后,后续再发骨折的风风险剧增。

  四、 构筑骨骼堡垒:科学预防与生活管理

  对抗骨质疏松,预防远胜于治疗,且贯穿一生:

  营养基石:坚固骨骼的“原材料”

  钙: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800mg,50岁以上及绝经后女性需1000-1200mg。优选来源: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豆腐、豆浆)、深绿色蔬菜(西兰花、芥蓝)、带骨小鱼(沙丁鱼)、坚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如碳酸钙、枸橼酸钙)。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的关键。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400-800 IU(国际单位)。主要来源:阳光照射(皮肤合成)、富含脂肪的鱼(三文鱼、金枪鱼)、蛋黄、强化奶/谷物。由于饮食来源有限且日照受诸多因素影响(季节、纬度、防晒、年龄增长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多数人需额外补充维生素D3,剂量遵医嘱。

  蛋白质:适量优质蛋白(肉、蛋、奶、豆)是骨基质合成所必需。

  其他营养素:维生素K(绿叶菜)、镁(全谷物、坚果)、钾(水果蔬菜)、锌(海鲜、肉类)也扮演重要角色。

  运动处方:骨骼生长的“最佳工程师”

  有氧运动:能刺激骨形成。如步行、快走、慢跑、跳舞、爬楼梯、网球等。

  抗阻运动:增强肌肉力量,间接保护和刺激骨骼。如使用弹力带、哑铃、器械训练(需专业指导)。

  平衡训练:降低跌倒风险至关重要。如太极拳、单脚站立、脚跟-脚尖行走。

  频率与强度:每周至少3-5次,每次30-60分钟,结合不同类型运动。关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避免:高强度冲击运动(如跳跃)或过度弯腰、扭转动作(如有严重骨质疏松或骨折史者)。

  生活方式:为骨骼创造有利“环境”

  戒烟限酒: 烟草毒素直接损害成骨细胞,过量酒精干扰骨代谢。

  限咖啡/碳酸饮料:过量咖啡因可能促进钙排泄,部分碳酸饮料含磷高影响钙吸收。

  预防跌倒:是避免骨折的重中之重!

  居家安全: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铺设防滑垫,安装扶手,保证照明充足。

  穿着:选择防滑、合脚、有支撑的鞋子,避免穿拖鞋行走。

  行动:起身、转身动作宜慢,使用辅助工具(拐杖、助行器)勿逞强。

  视力与用药:定期检查视力,注意某些药物(如安眠药、降压药)可能增加跌倒风险。

  阳光:免费的天然“维生素D工厂”在天气晴好时,尽可能让面部、手臂等部位暴露在阳光下15-30分钟(取决于季节、纬度、肤色),避免强烈阳光灼伤。隔着玻璃晒太阳无效。

  五、 诊断与治疗:科学干预,亡羊补牢未为晚

  诊断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

  无痛、低辐射,测量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

  结果以T值表示:T值 ≥ -1.0为正常;-1.0 > T值 > -2.5为骨量减少;T值 ≤ -2.5 为骨质疏松。

  建议筛查人群:所有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有危险因素的年轻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基础治疗:钙剂与维生素D(确保充足是药物起效的前提)。

  抗骨吸收药物:减缓骨流失

  促骨形成药物:刺激新骨生成,药物选择需个体化,考虑病情、年龄、合并症、副作用等。

  骨质疏松不是衰老的必然宿命,更不是无法对抗的宿命! 它是一场贯穿生命的持久防御战——从青少年期努力积累足够的“骨矿银行”,到中老年时积极延缓流失、严防跌倒。每一次富含钙质的饮食选择,每一段阳光下行走的时光,每一次规律的力量训练,都是在为未来骨骼的坚固添砖加瓦。

  这份“沉默杀手”的威胁虽隐蔽,但科学认知与积极行动就是我们最强大的盾牌。呵护骨骼健康,就是守护行动的自由与生命的质量,让我们有尊严地走过人生的每一步。(作者: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刘莉)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