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癌王”:胰腺癌的最新治疗手段有哪些?
胰腺癌因早期症状隐匿、进展速度快、治疗难度大,被称为“癌王”,过去长期面临“治疗选择少、预后差”的困境。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靶向、免疫等领域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一、手术治疗,精准切除仍是“根治”关键,技术升级降低风险
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手段,但过去因胰腺位置深、毗邻血管(如门静脉、肠系膜上血管),手术难度极高,很多患者因“无法切除”错失机会。近年来,手术技术的升级让更多患者获得手术可能:
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微创化减少损伤。传统开腹手术切口大、恢复慢,而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手术(如达芬奇手术系统)可通过小孔操作,精准分离肿瘤与血管,减少术中出血和周围组织损伤。数据显示,微创胰腺癌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开腹手术降低15%-20%,患者术后1-2周即可出院,恢复速度大幅提升。
“血管侵犯”不再是手术禁区。过去若肿瘤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医生通常会放弃手术;现在通过“血管切除重建术”,可先切除被肿瘤侵犯的血管段,再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如髂静脉)重建血流,让原本无法切除的患者获得根治机会。目前国内顶尖中心的“血管侵犯胰腺癌切除率”已达30%以上,术后5年生存率约15%-20%。
二、靶向治疗,精准“打击”突变靶点,告别“一刀切”
胰腺癌过去长期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但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基因突变被发现,针对性靶向药物逐渐落地,为“携带特定突变”的患者带来精准治疗方案。
约5%-7%的胰腺癌患者存在BRCA1/2基因突变(部分与遗传相关,如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这类患者对PARP抑制剂(如奥拉帕利、尼拉帕利)敏感。临床研究显示,晚期BRCA突变胰腺癌患者在化疗后使用奥拉帕利维持治疗,无进展生存期可从3.8个月延长至7.4个月,且副作用相对温和(主要为贫血、恶心),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少数胰腺癌患者(约0.5%)存在NTRK基因融合,这类患者可使用“广谱靶向药”如拉罗替尼、恩曲替尼。这类药物不局限于胰腺癌,对所有NTRK融合的实体瘤均有效,临床缓解率可达75%以上,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肿瘤长期稳定,为“罕见突变”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KRAS突变是胰腺癌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约占90%),其中KRAS G12C突变占比约1%-2%。过去KRAS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近年来Sotorasib(索托拉西布)、Adagrasib(阿达格拉西布)等KRAS G12C抑制剂获批,临床数据显示,晚期KRAS G12C突变胰腺癌患者使用这类药物,疾病控制率可达60%以上,部分患者肿瘤明显缩小,为这一“难治突变”带来突破。
三、免疫治疗从“无效”到“有效”,特定人群迎来曙光
过去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在胰腺癌中效果不佳,有效率不足10%,但随着治疗方案的优化,在“特定人群”中已展现出潜力。
约1%-2%的胰腺癌患者属于“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dMMR)”,这类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高,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临床研究显示,MSI-H/dMMR晚期胰腺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客观缓解率可达30%-40%,部分患者甚至能实现5年以上的长期生存,成为这类患者的“优选方案”。
对于非MSI-H/dMMR的患者,单独使用免疫治疗效果有限,但“免疫+化疗”的联合方案可增强免疫应答。例如,晚期胰腺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剂+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治疗,临床数据显示,疾病控制率可提升至80%以上,无进展生存期比单纯化疗延长2-3个月,且未明显增加副作用,目前已成为部分晚期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近年来,“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的双免疫联合方案也在胰腺癌中开展研究。初步结果显示,双免疫联合可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在部分患者中实现肿瘤缩小,尤其适合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未来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方向。
四、化疗与介入治疗,优化方案减轻副作用,延长生存
过去晚期胰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以“吉西他滨单药”为主,生存期仅6个月左右;现在“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FOLFIRINOX(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等联合方案已成为主流,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8-11个月。同时,化疗辅助药物(如止吐药、升白药)的升级,也让恶心、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大幅减轻,患者耐受性更好。
部分胰腺癌患者会出现“胆道梗阻”(黄疸、皮肤瘙痒)或“十二指肠梗阻”(无法进食、呕吐),此时可通过介入手段缓解:胆道梗阻可放置“胆道支架”引流胆汁,快速消退黄疸;十二指肠梗阻可放置“肠道支架”打通消化道,让患者恢复进食,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胰腺癌的治疗已进入“精准化、多学科联合”时代,无论是手术、靶向还是免疫治疗,都需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基因检测结果、身体状况综合制定方案。但需注意,目前所有治疗手段对早期胰腺癌效果最佳,因此建议高危人群(如吸烟、长期饮酒、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患者)从40岁开始,每1-2年做一次腹部超声+肿瘤标志物(CA19-9、CEA)筛查,若发现异常及时进一步检查(如增强CT、MRI)。尽管胰腺癌仍是“癌王”,但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患者已实现“延长生存、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科学认知、积极治疗,就能为对抗“癌王”增添更多胜算。(作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邱媛媛)
邱媛媛,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肿瘤学医学硕士。从事恶性肿瘤临床诊疗10余年,对多种恶性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经验,尤擅长恶性肿瘤的放化疗、免疫及靶向治疗及骨转移的微创治疗。山东省免疫学会肿瘤分子标志物与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第一届精准肿瘤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第五届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近距离治疗组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协作组成员。
- 从预防到治疗,一文读懂食管癌2025-08-29
- 卵巢癌诊疗关键知识从预防到治疗的科学应对2025-08-29
- 眸间仁光廿七载 妙手丹心暖杏林——记枣庄市中区人民医院五官科主任汤静2025-08-21
- 临床常用抗细菌药物及分类2025-08-21
- 专访山东省肿瘤医院李慧慧:解密乳腺癌临床试验,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2025-08-18
- 山东大学齐鲁第二医院黄晓春教授:筑牢慢阻肺全程防线,从早筛到精准管理2025-08-15
- 淋巴瘤是怎样一种疾病2025-08-07
- 唤醒沉睡的生命,重症康复带患者走出黎明前的黑暗2025-08-07
- 甲状旁腺与骨质疏松被忽视的“股杀手”2025-08-07
- 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刘捷:深耕康复治疗,助患者重燃生活信心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