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疼痛别硬扛:阶梯化止痛与就医实用指南(患者版)

2025-09-05 15:51:4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适用对象:肿瘤患者及家属阅读提示:本文为健康宣教材料,不替代医生面诊与个体化诊疗。若出现“红旗信号”,请立即就医。

  一、为什么会痛?先认清“痛从何来”

  癌痛是什么:肿瘤患者出现的各种疼痛都可归为癌性疼痛,来源包括肿瘤侵犯(牵拉包膜、压迫/浸润神经、梗阻/破裂/感染)、治疗相关(放疗等)等。

  痛是“第五生命体征”: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同等重要;疼痛是主观体验——“你感觉到疼,它就值得被处理”。

  影响远不止“难受”:长期疼痛会破坏睡眠与食欲、降低体力与免疫力,甚至拖累抗肿瘤治疗的实施与效果。

  二、三步自评:把“说不清的痛”变成可沟通的信息

  打分(0–10):0=不痛,10=最剧烈。

  定位与性质:部位(单点/放射痛)、性质(钝痛/刺痛/灼痛/绞痛)、是否与体位/活动相关。

  节律与诱因:起始时间、持续/间歇、夜间痛、咳嗽/吞咽/排便是否加重;既往止痛药是否有效、维持多久。

  把这三步写在纸上或手机里,复诊时交给医生,能显著缩短分诊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三、阶梯化止痛:用“原则”而不是“忍耐”

  核心理念(5项)

  按阶梯:轻痛→以解热镇痛药/NSAIDs为主;中痛→可加弱阿片;重痛→强阿片联合;必要时配合辅助用药(抗抑郁/抗惊厥/镇静等)。

  按时给药:定时服用,别等痛起来才吃,维持稳定血药浓度更省力。

  口服优先:在可行时以口服为首选,便于长期、稳定、可调。

  个体化滴定:从小剂量起步,逐步上调至**“止痛且可耐受”;阿片类无“封顶剂量”**,而大多数非甾体类存在“天花板效应”。

  关注细节:记录疗效与不良反应,必要时联合或更换剂型(控释/速释、贴剂、救援剂)。

  四、常见误解纠偏:用事实替代想象

  “能忍就忍,药越吃越上瘾” → 规范使用阿片类为镇痛治疗,不是“追求快感”;随着病情变化需要调整剂量,剂量变化≠成瘾。

  “医生重止痛,会耽误抗肿瘤治疗” → 控痛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前提,睡眠/进食/活动改善,才有体力完成后续方案。

  “吗啡越多病越重” → 疼痛阈值个体差异大,剂量高低无法直接反映病情轻重或生存期。

  “非处方止痛药多吃点就行” → 非甾体类多有剂量上限,硬加量只会增副反应,应及时升级或联合。

  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怎么提前预防、出现了怎么摆平

  恶心/呕吐(多见于初期):少量多餐、清淡饮食,饭后服药;必要时短期配合止吐药,通常4–7天内缓解。

  便秘(发生率高,需要“先发制人”):开立阿片类即同步使用通便方案;多饮水、多蔬果、适度活动;便秘持续请及时报告。

  嗜睡/头晕/乏力:初期常见,通常随适应而减轻;若影响日常活动,可与医生沟通调整剂量或换剂型。

  皮肤问题(贴剂/注射相关):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摩擦与热源;红斑/瘙痒持续请就医。

  六、居家与复诊:把控“可控”的那些事

  按表用药:固定时点+救援剂(突破痛时使用);不要自行停药/减量。

  记录本:每日疼痛分值、用药时间、有效时长与不良反应。

  生活细节:规律作息、注意防跌倒;保持口腔与皮肤护理。

  就诊携带:近1周疼痛/用药记录、既往药物过敏、当前所有药物清单。

  七、与放化疗/免疫治疗同时进行时

  告知团队:将所有止痛药与辅助药物写清楚,交给肿瘤科/放疗科/疼痛科医师统一评估。

  调整时机:骨髓抑制/放疗皮炎期,谨慎叠加胃肠道/肝肾负担药物;必要时更换给药途径或剂型。

  突破痛管理:长期控释为底,配合短效救援剂;“以止痛为目标,不以剂量为目标”。

  八、患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快速检索)

  “吗啡会上瘾吗?” 规范医嘱下用于镇痛,成瘾极少见;担心请如实沟通你的顾虑与既往史。

  “多久能不痛?” 初始滴定期常需数日调整;目标是夜间能睡、白天能动,若达不到应复诊优化。

  “可以开车吗?” 初期或剂量调整期可能嗜睡/头晕,避免驾驶与高空作业。

  “便秘很难受怎么办?” 预防先行+早用通便药;若2–3天未解或腹胀明显,尽快就医。

  “停药会不会更疼?” 疼痛控制后可逐步减量,由医生评估节奏;不要骤停,以免反弹不适。

  九、何时必须立刻就医(红旗信号)

  突发或进行性剧痛,常规救援剂无效

  持续呕吐、无法进食/服药,或明显嗜睡、意识改变

  便秘合并腹胀剧痛、黑便/便血

  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或晕厥

  新发神经功能异常(肢体无力、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以上任一条,请立即就医,并携带你的用药与疼痛记录。

  结语

  癌性疼痛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可以被评估、分级、管理的症状。与医生共同制定可执行的镇痛计划,坚持“按阶梯、按时、个体化”,大多数疼痛都可以达到可接受的控制水平。(作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肿瘤科 杨宛莹)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