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并不可怕:7个误区与正解

2025-09-05 16:37:11 来源:医学科普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导语: 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三大支柱之一。是否合适、如何实施与随访,应由专科团队个体化评估与管理。

  1. 放疗不是“象征治疗”多数肿瘤在不同阶段可从放疗受益,适应证覆盖头颈、胸腹、泌尿生殖及多种转移灶;部分良性疾病亦可应用,远非“可有可无”。

  2. 放疗与化疗不是谁更“好”放疗侧重局部控制,化疗作用于全身;常与手术/系统治疗协同。例如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同步放化疗为基础,随后巩固治疗已成常规路径,乳腺保乳术后放疗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3. “X刀/γ刀一定更先进更好”?这类设备多属立体定向放疗(SRS/SBRT),更适合体积小、定位清晰的病灶;是否选择取决于肿瘤大小、部位、邻近重要结构及全身状况,不能“唯设备论”。 

  4. “副作用大、都会掉头发”?放疗反应以照射野内为主:头颅照射可局部脱发,胸部照射不会全身脱发。规范皮肤护理、合理分割与勾画可降低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可逆且可管理。 

  5. 放疗期间需要严格忌口、不能洗澡?无需苛刻忌口,提倡高蛋白、高维生素、充足水分;可温和清洁与保湿,避免强摩擦、强日晒及刺激性外用物,皮肤破溃及时就医。 

  6. “照射次数越多越有效”?疗程由治疗目的与剂量学决定:根治、术前/术后、姑息方案各不相同。以骨转移镇痛为例,单次8 Gy镇痛效果与多分割相当,但再照率略高,需在便利性与再照风险间权衡。 

  7. 放疗结束就万事大吉?仍需按计划复诊,评估肿瘤控制与迟发效应;脑转移局灶治疗后早期应更密切影像随访,随后根据病情逐步延长间隔。 

  就医提示是否采用放疗、采用何种技术与分割,应由肿瘤多学科团队(MDT)综合评估;请按期随访。如出现照射区皮肤破溃、乏力明显加重、呼吸或神经功能异常等,请及时就医。(作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肿瘤科 杨宛莹)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