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乳腺癌:被忽视的“粉红危机”

2025-09-08 11:31:40 来源:鲁网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在大众的认知中,普遍认为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才会有的疾病,然而最近的数据显示,这种疾病在女性群体里的发生率大幅增加,还出现了低龄化现象,已经成了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疾病,对年轻患者来说,肿瘤通常更具侵袭性,预后情况也相对更差。本次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特性、病理类型、预后差别等问题进行阐述,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年轻乳腺癌,从而推动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一、流行病学

  《2022年中国年轻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推荐把≤40岁作为判定年轻乳腺癌的标准,这一提议跟《全球女性乳腺癌国际共识指南》的指导思想相符且体现出中国乳腺癌发病的独特模式。数据分析表明当下欧美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是62到64岁,而国内患者中位年龄提前,仅为45到49岁之间,这显示出中国乳腺癌患者趋向年轻化的趋势,并且这几年这种趋势更明显。统计资料显示,从2015年开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记录的40岁及以下乳腺恶性肿瘤病例占比逐年升高,从17.7%涨到了2021年的22.3%。这一变化既体现了年轻患者数量增多的趋向,也让医学界对年轻女性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视并深入关注。

  年轻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35岁之间,并且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在城市的发病率比农村高出不少,因为城市女性生活节奏快、职场压力大是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初次月经在12岁之前、绝经年龄超55岁、未婚未育、首次分娩在30岁之后,这些都会让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大大提高,并且生育次数减少、哺乳时间变短也被认为可能和乳腺癌的发生有关联。年轻乳腺癌患者卵巢功能一般比较活跃且雌激素含量也比较高,二者相互作用会使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增殖加快,从而大大增加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虽然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年轻人群占的比例不大,但她们复发的风险比较大,治疗效果也相对较差,这种情况对个人和家庭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绝不能轻视,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严峻的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二、临床特性

  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年长患者相似,主要是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质地硬且边缘不清,活动限制,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且多为血性。另外乳头回缩、乳晕皮肤病变也比较常见,还可能有乳头内陷、乳晕皮肤瘙痒甚至溃烂等症状,乳腺皮肤可能会出现“酒窝征”以及“橘皮征”变化,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年轻女性在面临乳腺癌时,其临床表现往往与一些乳腺良性疾病相似,尤其是乳腺增生,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误诊。乳腺增生是年轻女性中较常见的乳腺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乳房胀痛和肿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痛往往和月经周期关系很大,而乳腺癌早期患者也可能出现乳腺肿块,偶尔会伴着轻微的疼痛和不适感,由于这些症状的相似性,使得患者和医疗工作者在诊断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年轻女性体内雌性激素水平高,这种激素会助长乳癌细胞的生长使其更易增殖和扩散,所以年轻乳腺癌患者在确诊时,肿瘤分期相对较晚的情况更为常见。

  三、病理特点

  年轻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常见,约占70%-80%,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髓样癌、黏液癌等。年轻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特征表现得十分特殊,通常情况下,其肿瘤体积相对较大,常伴随激素受体阳性率偏低,而三阴性以及HER-2阳性率的占比则相对较高,同时病理分期往往相对较晚。此外,这类患者在淋巴管、血管的侵袭性方面也较为显著,意味着癌细胞更易扩散。正因如此,年轻乳腺癌患者整体预后普遍较差。值得注意的是,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在年轻患者中非常常见,这些基因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突变会严重干扰DNA的损伤修复机制,从而显著增加乳腺癌的发生概率。这类突变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使得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出独特的病理特征,更在治疗反应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四、预后差异

  分子分型的差异,使得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和 HER2 靶向治疗靶点,目前主要依靠手术、化疗和放疗等传统治疗手段。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副作用较大,且治疗效果相对有限,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而对于 HER2 过表达型乳腺癌,虽然靶向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问题,仍然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五、结论

  年轻乳腺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挑战的疾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病理表现等方面与年长乳腺癌展现出明显的不同。其发病率上升趋势不容忽视,且由于疾病侵袭性强、进展快,早期发现和积极预防尤为重要。提高大众对年轻乳腺癌的认识很关键,要强化科普宣传活动以让众多年轻女性关注乳腺健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及时就医。(作者: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二病区 杨帆)

  

  

责任编辑:王 娟